空气动力汽车原理图_空气动力汽车原理图解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空气动力汽车原理图”方面的经验。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1.空气发动机工作原理是什么?

2.怎样能使空气做动力?

3.汽车上的空气动力学原理是什么?

4.车辆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内容

空气动力汽车原理图_空气动力汽车原理图解

空气发动机工作原理是什么?

       下面是关于“空气发动机工作原理是什么?”的相关介绍:

       空气发动机工作原理的如下:

       1、它的引擎采用压缩技术,把空气压缩后储存在一个汽缸内。引擎接上电源充气4小时就可以以80公里的平均时速行走10小时;

       2、运行原理,用解振和轮胎产气,它是一种非常规的能源科技用于空气动力汽车的安全热源气源动力系统装置,空气具有高度可压缩性,因而能够作为能量载体;

       3、利用压缩空气作为气动汽车的动力源,采用气体发生剂供给膨胀吸热的热源和气源,两相联合相得益彰。

       百万购车补贴

怎样能使空气做动力?

       四冲程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图

       第一个冲程-进气冲程:

       在进气冲程,曲轴带动活塞由上止点向下止点运动,进气门打开,汽油和空气的混合气被吸入气缸,当活塞到达下止点,进气冲程结束。

       发动机进气冲程工作原理图

       早期汽油机提供汽油和空气的混合的装置是化油器,今天,你在汽车上已经很难看到化油器了。现在广泛采用的是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

       汽油机吸入气缸的是汽油和空气的混合气,早期的化油器提供

       电喷系统在进气歧管设计喷油器,喷油器相当于于一个电磁控制的开关,当控制喷油器内的电磁线圈通电打开时,喷油器打开喷油;当控制切断喷油器内的电磁线圈电流时,喷油器关闭。电子控制单元可以自由精确的控制喷油量。

       喷油器直接将燃油喷入进气管形成混合气

       第二个冲程-压缩冲程:

       发动机压缩冲程

       在进气气冲程结束后,活塞已经到达下止点,此时气缸内已充注汽油和空气的混合气。 曲轴继续带动活塞由下止点向上止点运动,进气门和排气门均关闭,混合气被压缩,压力和温度升高,至活塞到达上止点,?压缩冲程结束。?

       第三个冲程-作功冲程:

       发动机作功冲程

       压缩冲程即将结束,活塞到达上止点前的某一刻,点火系统提供的高压电作用于火花塞,火花塞跳火,点燃气缸的混合气,因为活塞的运行速度极快而迅速的越过上止点,同时混合气迅速燃烧膨胀作功,推动活塞下行,带动曲轴输出动力,到达下止点,作功冲程结束。

       第四个冲程-排气冲程:

       发动机排气冲程

       作功冲程结束后,活塞到达下止点,曲轴带动活塞由下止点向上止点运动,此时排气门要打开,燃烧后的废气经排气门排出。排气结束,活塞处于上止点,开始下一个进气冲程。

       将发动机完成进气、压缩、作功、排气称为一个工作循环,完成这一个工作循环需要四个冲程,曲轴转两圈,所以称为四冲程发动机。为了完成这一工作循环,需要有配气机构配合实现气门的定时打开和关闭。对于汽油机来说,需要有燃油供给系统供给一定浓度的汽油和空气的混合气。点火系统产生高压电作用于火花塞,在 适当的时候点燃气缸内的混合气。

汽车上的空气动力学原理是什么?

       空气动力学是力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物体在同气体作相对运动情况下的受力特性、气体流动规律和伴随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它是在流体力学的基础上,随着航空工业和喷气推进技术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个学科。

       空气动力学的发展简史

       最早对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人类对鸟或弹丸在飞行时的受力和力的作用方式的种种猜测。17世纪后期,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首先估算出物体在空气中运动的阻力;1726年,牛顿应用力学原理和演绎方法得出:在空气中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力,正比于物体运动速度的平方和物体的特征面积以及空气的密度。这一工作可以看作是空气动力学经典理论的开始。

       1755年,数学家欧拉得出了描述无粘性流体运动的微分方程,即欧拉方程。这些微分形式的动力学方程在特定条件下可以积分,得出很有实用价值的结果。19世纪上半叶,法国的纳维和英国的斯托克斯提出了描述粘性不可压缩流体动量守恒的运动方程,后称为纳维-斯托克斯方程。

       到19世纪末,经典流体力学的基础已经形成。20世纪以来,随着航空事业的迅速发展,空气动力学便从流体力学中发展出来并形成力学的一个新的分支。

       航空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如何获得飞行器所需要的举力、减小飞行器的阻力和提高它的飞行速度。这就要从理论和实践上研究飞行器与空气相对运动时作用力的产生及其规律。1894年,英国的兰彻斯特首先提出无限翼展机翼或翼型产生举力的环量理论,和有限翼展机翼产生举力的涡旋理论等。但兰彻斯特的想法在当时并未得到广泛重视。

       约在1901~1910年间,库塔和儒科夫斯基分别独立地提出了翼型的环量和举力理论,并给出举力理论的数学形式,建立了二维机翼理论。1904年,德国的普朗特发表了著名的低速流动的边界层理论。该理论指出在不同的流动区域中控制方程可有不同的简化形式。

       边界层理论极大地推进了空气动力学的发展。普朗特还把有限翼展的三维机翼理论系统化,给出它的数学结果,从而创立了有限翼展机翼的举力线理论。但它不能适用于失速、后掠和小展弦比的情况。1946年美国的琼期提出了小展弦比机翼理论,利用这一理论和边界层理论,可以足够精确地求出机翼上的压力分布和表面摩擦阻力。

       近代航空和喷气技术的迅速发展使飞行速度迅猛提高。在高速运动的情况下,必须把流体力学和热力学这两门学科结合起来,才能正确认识和解决高速空气动力学中的问题。1887~1896年间,奥地利科学家马赫在研究弹丸运动扰动的传播时指出:在小于或大于声速的不同流动中,弹丸引起的扰动传播特征是根本不同的。

       在高速流动中,流动速度与当地声速之比是一个重要的无量纲参数。1929年,德国空气动力学家阿克莱特首先把这个无量纲参数与马赫的名字联系起来,十年后,马赫数这个特征参数在气体动力学中广泛引用。

       小扰动在超声速流中传播会叠加起来形成有限量的突跃——激波。在许多实际超声速流动中也存在着激波。气流通过激波流场,参量发生突跃,熵增加而总能量保持不变。

       英国科学家兰金在1870年、法国科学家许贡纽在1887年分别独立地建立了气流通过激波所应满足的关系式,为超声速流场的数学处理提供了正确的边界条件。对于薄冀小扰动问题,阿克莱特在1925年提出了二维线化机冀理论,以后又相应地出现了三维机翼的线化理论。这些超声速流的线化理论圆满地解决了流动中小扰动的影响问题。

       在飞行速度或流动速度接近声速时,飞行器的气动性能发生急剧变化,阻力突增,升力骤降。飞行器的操纵性和稳定性极度恶化,这就是航空史上著名的声障。大推力发动机的出现冲过了声障,但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复杂的跨声速流动问题。直至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跨声速巡航飞行、机动飞行,以及发展高效率喷气发动机的要求,跨声速流动的研究更加受到重视,并有很大的发展。

       远程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研制推动了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在50年代到60年代初,确立了高超声速无粘流理论和气动力的工程计算方法。60年代初,高超声速流动数值计算也有了迅速的发展。通过研究这些现象和规律,发展了高温气体动力学、高速边界层理论和非平衡流动理论等。

       由于在高温条件下会引起飞行器表面材料的烧蚀和质量的引射,需要研究高温气体的多相流。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出现了与多种学科相结合的特点。

       空气动力学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实验研究,包括风洞等各种实验设备的发展和实验理论、实验方法、测试技术的发展。世界上第一个风洞是英国的韦纳姆在1871年建成的。到今天适用于各种模拟条件、目的、用途和各种测量方式的风洞已有数十种之多,风洞实验的内容极为广泛。

       20世纪70年代以来,激光技术、电子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空气动力学的实验水平和计算水平,促进了对高度非线性问题和复杂结构的流动的研究。

       除了上述由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推进空气动力学的发展之外,60年代以来,由于交通、运输、建筑、气象、环境保护和能源利用等多方面的发展,出现了工业空气动力学等分支学科。

       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内容

       通常所说的空气动力学研究内容是飞机,导弹等飞行器在名种飞行条件下流场中气体的速度、压力和密度等参量的变化规律,飞行器所受的举力和阻力等空气动力及其变化规律,气体介质或气体与飞行器之间所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以及传热传质规律等。从这个意义上讲,空气动力学可有两种分类法:

       首先,根据流体运动的速度范围或飞行器的飞行速度,空气动力学可分为低速空气动力学和高速空气动力学。通常大致以400千米/小时这一速度作为划分的界线。在低速空气动力学中,气体介质可视为不可压缩的,对应的流动称为不可压缩流动。大于这个速度的流动,须考虑气体的压缩性影响和气体热力学特性的变化。这种对应于高速空气动力学的流动称为可压缩流动。

       其次,根据流动中是否必须考虑气体介质的粘性,空气动力学又可分为理想空气动力学(或理想气体动力学)和粘性空气动力学。

       除了上述分类以外,空气动力学中还有一些边缘性的分支学科。例如稀薄气体动力学、高温气体动力学等。

       在低速空气动力学中,介质密度变化很小,可视为常数,使用的基本理论是无粘二维和三维的位势流、翼型理论、举力线理论、举力面理论和低速边界层理论等;对于亚声速流动,无粘位势流动服从非线性椭圆型偏微分方程,研究这类流动的主要理论和近似方法有小扰动线化方法,普朗特-格劳厄脱法则、卡门-钱学森公式和速度图法,在粘性流动方面有可压缩边界层理论;对于超声速流动,无粘流动所服从的方程是非线性双曲型偏微分方程。

       在超声速流动中,基本的研究内容是压缩波、膨胀波、激波、普朗特-迈耶尔流动、锥型流,等等。主要的理论处理方法有超声速小扰动理论、特征线法和高速边界层理论等。跨声速无粘流动可分外流和内流两大部分,流动变化复杂,流动的控制方程为非线性混合型偏微分方程,从理论上求解困难较大。

       高超声速流动的主要特点是高马赫数和大能量,在高超声速流动中,真实气体效应和激波与边界层相互干扰问题变得比较重要。高超声速流动分无粘流动和高超声速粘性流两大方面。

       工业空气动力学主要研究在大气边界层中,风同各种结构物和人类活动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大气边界层内风的特性、风对建筑物的作用、风引起的质量迁移、风对运输车辆的作用和风能利用,以及

车辆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内容

       空气动力学,简单地讲就是:物体在空气中或任何流体中所受到的各种外力,并根据在实验测试中所得到的数据资料来修改物体的外观或形状,使之达到人们所需求的特性。汽车在生产的过程当中考虑油耗值是非常关键,而空气这项指标有较大的影响。

       “流体力学”中把流体的空间叫“流场”,流场中任一点的参数均不随时间变化,则这种流动称为“定常流”,否则为“非定常流”。相关空气动力学计算公式有:

?连续性方程:

       ρ1V1A1=ρ2V2A2=C1

       ρ1ρ2-1、2 截面上的平均密度

       V1V2-1、2 截面上的平均流速

       A1A2—1、2截面上的截面积

       C2-常数

?伯努里方程:

       流体力学中将与流体的质量成正比的力称为质量力或者是体积力。重力场中就称为质量力,当忽略质量力的力项,不可压缩流体作定常流动时,流体流动的速度和压强也存在一定的关系。

       P +1/2ρV2= P0

       P-流体静压力

       V-流体流动的速度

       P0-总压

       经济性:部件所受的“空气阻力”和与空气的“相对速度”平方成正比:车辆的速度越快空气阻力越大。汽车如果保持一定行驶速度,相应发动机就得消耗一定比例的燃油,使之能与“空气阻力”形成抗衡。

       故车辆的外型设计是否符合相关空气动力学很重要,否则汽车在“稳定性”及燃油的“经济性”上等方面会会大打折扣。

       部件控制:对汽车发动机的冷却,车厢里的通风换气,车身外表面的清洁,气流噪声,车身表面覆盖件的振动,甚至刮水器的性能等方面的影响。

       节能性:主要取决于它的风阻系数:车辆在行驶时所受阻力主要来自前方,同时侧向也具有一定阻力。风阻系数是一个固定值,每~辆车都有它的风阻系数,在算出风阻系数后,就可由此数字算出车辆在各种速度中所受到的空气阻力,从而合理控制发动机的输出,达到一定的燃油经济性。

       稳定性:取决于它的阻力系数。车辆在行驶当时有些气流从车底穿过,而这气流的密度大于从车顶飘过的气流时车辆伴有“发飘”或难以控制,此时有侧风从车旁吹过,也较易引发车身“偏移”现象,如果车辆质量大、轮胎抓地力强的话则偏移的现象就会减轻,同时耗油增加。所以车辆的阻力系数太大不是件好事。通常车底的气流密度一般要大于车辆上方的,让车辆有一定的稳定性或平衡性。

       中国近年来对轿车、 大客车和高速列车等开展空气动力学实验,为改进或选择车型提供科学依据。 汽车行进时所受阻力大致可分为机械阻力和空气阻力两部分。随着车速的提高,空气阻力所占比例迅速提高。以美国60年代生产的典型桥车为例,车速为每小时60公里时,空气阻力为行驶总阻力的33~40%;车速为每小时100公里时,空气阻力为行驶总阻力的50?60%;车速为每小时150公里时,空气阻力为行驶总阻力的70~75%多(见图)。各类汽车的空气阻力系数Cd的范围见表2。

       图:车速与空气阻力的关系--车为4门轿车;正投影面积2.04米;重1670千克;Cd=0.45

       汽车空气阻力可分解为:①车型阻力,即由车体外形决定的阻力:②表面摩擦阻力;③干扰阻力,即由于安装在车体外的零部件,如后视镜、车门把手、车灯、车头装饰件等对气流干扰引起的阻力;④由拖曳涡引起的“涡阻”;⑥内部气流阻力,即气流通过车头内的散热器、发动机等引起的阻力。现代轿车的空气阻力中,车型阻力和“涡阻”约占62%,表面摩擦阻力约占9%,干扰阻力约占17%,内部阻力约占12%。缩小车辆的迎风投影面积,改进车身外形,减少安装在车外的零部件,将车身下面的部件合理布罝或用托板封闭,均可使空气阻力系数显著下降。空气阻力每减小10%,车辆燃枓消耗大约可降低5%。

       表2 各类汽车空气阻力系数的范围 类别 空气阻力系数Cd 40年代车型 60年代车型 70年代车型 可能达到到 轿车 0.6?1.0 0.37?0.58 0.32?0.58 0.21 赛车 0.15?0.20 大客车 0.3~0.5 箱式车 0.3~0.5 载货车 0.46~0.95 牵引车和拖车组合 0.74~1.17 双轮摩托车 0.9 汽车空气动力学研究主要有下列四个方面:①汽车运行中所受的空气动力和力矩,包括阻力、举力、俯仰力矩、侧倾力矩和摆动力矩,其中举力和俯仰力矩的研究涉及车辆操纵稳定性,②汽车运行中各部位的流场,包括雨水流的路径,污垢附着的过程和原理,风噪声和面板颤振,风挡玻璃上的作用力等;③发动机的冷却问题;④汽车内的气候条件。 火车的空气动力学研究同汽车的空气动力学研究有许多类似的地方。但由于火车在固定轨道上运行,车身细长,因此也有白己的特点,主要有:①火车横向稳定性:在大风地区,当火车受到超过某个临界值的横风作用时,会发生翻车事故。一般说来,运货棚车的临界翻车风速值小。而在运货棚车中空棚车最易翻车,载货重量越大越不易翻车。中国某地区典型地段上空棚车的临界翻车风速为32米/秒,相当于风力11级。②火车通过隧道时的气动问题:由于隧道容积有限,火车进入隧道时,气流受到约束,使火车所受阻力比在开阔地行驶时增加1.6?3.4倍。这方面问题包括车体强度、通风、散热和两火车会车时气流的相互影响以及隧道截面设计等。③电气列车受电弓的气动问题:列车高速行驶时受电弓所受空气阻力、负举力和动载荷引起的振动会影响受电弓与输电网之间的接触压力少而使受电性能变化,影响列车正常行驶。这方面的研究包括选择性能良好的受电弓弹簧,确定受电系统的固有频率和设计合理的悬挂结构等。④火车行驶时边界层问题:火车行驶时边界层的作用范围和强度取决于火车的速度,这方面的研究包括轨道外安全距离的确定和双线铁路线路间距的确定等。

       好了,关于“空气动力汽车原理图”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空气动力汽车原理图”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