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ce munro 逃离中文_
1.读《播弄》阴差阳错是命运的播弄,还是拯救?
2.艾丽斯·芒罗的人物经历
3.诺贝尔文学奖历年名单及作品是什么?
4.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那个国家的人?
5.公开的秘密的作者简介
6.文中记述门罗第一次婚姻及其养育4个女儿的人生经历有何作用
7.爱丽丝门罗逃离适合高中生吗
1. “A Good Man is Hard to Find,” Flannery O’Connor
Few short stories he stuck with us as much as this one, which is probably O'Connor's most famous work — and with good reason. The Misfit is one of the most alarming serial killers we've ever met, all the more so for his politeness, and the story’s moral is so striking and terrifying that — whether you subscribe to the religious undertones or not — a reader is likely to finish and begin to reexamine their entire existence. Or at least we did, the first time we read it.
《好人难寻》这篇是奥康纳最为著名的作品,很少有其他短篇能像这篇一样给我们带来震撼。无论你是否能明了宗教般的潜在含义,看完这篇读者都会开始或是结束对存在的检视。
2. “The School,” Donald Barthelme
This story is very short, but pretty much perfect in every way. Though Barthelme is known for his playful, post modern style, we admire him for his ability to shape a world so clearly from so few words, chosen expertly. Barthelme never over explains, never uses one syllable too many, but effortlessly leads the reader right where he wants her to be. It's funny, it's absurdist, it's sad, it's enormous even in its smallness. It may be this writer’s forite story of all time. You should read it.
这篇很短,但是堪称完美。巴塞尔姆的优秀就在于他能用精选的极少几个文字就为我们叙述了一个世界。他很少过多地解释,就把读者带到了他想要你去地方。
3. “In The Penal Colony,” Franz Kafka
Kafka called this one his“dirty story,”and thought it imperfect, but it's one of our forites of his (though we also recommend “The Hunger Artist”and“A Country Doctor”). It's so obviously a story about writing, in some ultimate way — a machine punishes its victims by writing on them over and over until their bodies give out — but its as if, while the body is the source of every problem in the tale, every weakness, it is also the only place where true knowledge can be translated.
卡夫卡称自己的这篇是一个“很脏的故事”,认为并不完美,但是这个短篇确实我们的最爱之一。在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身体是一切问题和弱点的根源,但身体也是唯一能转化真知的地方。
4. “Signs and Symbols,”Vladimir Nabokov
Another short one, we revere this story for its ability to turn every tiny detail into a portentous disaster, not to mention the fact that it's penned in Nabokov's effortlessly gorgeous, silvery prose. An old Jewish couple goes to visit their son in the mental hospital, only to be turned away because he has attempted to kill himself. And that's it, really. They go home and look though a photo album, eat some jam. The phonerings. But the whole thing is, perhaps, both a comment on the nature of insanity and the nature of the short story itself, with all its rules and strangeness and banality. And all its symbols, of course.
我们喜欢这篇的原因就在于,这个故事有能力把每个细微的细节瞬间变为一场灾难,而Nabokov在写这篇用的是轻松华丽水银泻地般的散文风格。
5. “Gooseberries,” Anton Chekhov
Chekhov's stories are indisputably among the greats, and this one, written rather late, is one of our forites. Chekhov probes at both the frailty and the worth of humanity, not to mention the natureof life, both for the fortunate and the unfortunate. But like most of Chekhov's stories, there's no clear moral, there's no obvious takeaway. Some men sit around and discuss their thoughts, and we listen, mulling over the suleties for ourselves.
契科夫的无疑是最伟大的作品之一,而这篇是我们的最爱。这篇像他的其他一样,没有清晰的道德标准,我们只是静静地看着几个人围坐着,讨论他们的思想。
6. “Sea Oak,” George Saunders
“Sea Oak” is Saunders's forite of his own stories, we've heard, so because we find it so hard to choose among them, we've included it here on his own recommendation. Absurdist and satirical, and including at least one zombie shouting at her housemates to get laid, it's a weird one. But it's also concerned with placelessness, with family, with poverty, and like all of Saunders's stories, has a good, thumping heart under all that darkness and fun-poking.
这部是桑德斯最为喜爱的一步短篇,这也是我们听说的。因为我们很难做出选择,因此就把他自己的推介放在了这里。这部充满了荒诞和讽刺,但是也关心家庭和贫穷等问题。像他的其他一样,在黑暗和取笑中,也暗含着美好和快乐。
7. “The Ones Who Walk Away From Omelas,” Ursula K. LeGuin
LeGuin's parabolic tale, which won the Hugo Award for best short story in 14, is a weird, spacious story about a city that seems to be a utopia — except for its one flaw, the single child that must always be kept in darkness and wretched misery so that the others may all live hily. Most of the citizens eventually accept this, but some do not, and silently lee the city, vanishing into the world around. Strange but pointed, Le Guin is a master of her genre.
勒古这部寓言般的短篇获得过14年的“雨果奖”,是关于一个类似乌托邦的城市的荒诞又宏大的故事。
8. “The Veldt,” Ray Bradbury
This tale, from one of the greatest science fiction writers in history, is deliciously wicked. Though it was written in 1950, this kind of story — of children driven mad by want, of technology turning on its masters — will never get old. Until technology actually turns on us, that is. Then we probably won't want to hear about it.
布莱伯利作为历史上最富盛名的科幻家,这篇也是通过精心编写的。
9. “The Bear Came Over the Mountain,” Alice Munro
The undisputed queen of the short story, Alice Munro’s work is stark and often heartbreakingly raw, and this story of memory loss and the aching tenderness of human interaction is no different. Fun fact: this story was adapted into the film “Away from Her”, starring Julie Christie and Gordon Pinsent.
门罗是毫无争议的短篇女王,她的作品有一种朴实风格,常常带着心跳般的粗犷,这篇关于丧失记忆以及人类互动中的痛苦和柔弱的也不例外。
10. “The Nose,” Nikolai Gogol
Gogol might be the oldest writer on this list, but he’s also one of the weirdest — in a good way. Nabokov once wrote, “In Gogol…the absurd central character belongs to the absurd world around him but, pathetically and tragically, attempts to struggle out of it into the world of humans — and dies in despair.” What else can an absurd noseless man do, after all?
果戈里应该是这个书单上最久远的作家了,但是他也是最荒诞的家之一。纳博科夫曾近这样写道:“在果戈里的作品中,荒诞的人物属于他周围荒诞的世界,但是却可怜兮兮且悲惨地要逃离他的世界,最终死于绝望”。
读《播弄》阴差阳错是命运的播弄,还是拯救?
首届诺贝尔文学奖于1901年颁发。
以下是历届得主:
1901年 苏利·普吕多姆(1839~1907)法国诗人。《孤独与深思》获诺贝尔文学奖;
1902年 特奥多尔·蒙森(1817~1903)德国历史学家。1902年作品《罗马风云》获诺贝尔文学奖。
1903年比昂斯滕·比昂松(1832~1910)挪威戏剧家、诗人、家。1903年作品《挑战的手套》获诺贝尔文学奖;
1904年 弗雷德里克·米斯塔尔(1830~1914)法国诗人。1904年作品《金岛》获诺贝尔文学奖。
何塞·埃切加赖(1832~1916)西班牙戏剧家、诗人。1904年作品《伟大的牵线人》获诺贝尔文学奖。
1905年 亨利克·显克维支(1846~1916)波兰家。1905年作品《你去什么地方》获诺贝尔文学奖。
1906年 乔祖埃·卡尔杜齐(1835~1907)意大利诗人、文艺批评家。1906年作品《青春诗》获诺贝尔文学奖。
1907年 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1865~1936)英国家、诗人。1907年作品《老虎!老虎!》获诺贝尔文学奖。
1908年 鲁道尔夫·欧肯(1946~1926)德国哲学家。1908年作品《精神生活漫笔》获诺贝尔文学奖。
1909年 西尔玛·拉格洛夫(女)(1858~1940)瑞作家典。1909年作品《骑鹅旅行记》获诺贝尔文学奖。
1910年 保尔·约翰·路德维希·冯·海塞(1830~1914)德国作家。1910年作品《特雷庇姑娘》获诺贝尔文学奖。
1911年 莫里斯·梅特林克(1862~1949)@belgium@剧作家、诗人、散文家。1911年作品《花的智慧》获诺贝尔文学奖。
1912年 盖哈特·霍普特曼(1862~1946)德国剧作家、诗人。1912年作品《群鼠》获诺贝尔文学奖。
1913年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印度诗人、社会活动家主。1913年作品《吉檀枷利—饥饿石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于高超的技巧,并由于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1914年未颁奖
1915年 罗曼·罗兰(1866~1944)法国作家、音乐评论家。1915年作品《约翰—克利斯朵夫》获诺贝尔文学奖。
1916年 魏尔纳·海顿斯坦姆(1859~1940)瑞典诗人、家。1916年作品《朝圣年代》获诺贝尔文学奖。
1917年 卡尔·耶勒鲁普,丹麦作家。1917年作品《磨坊血案》获诺贝尔文学奖。
亨利克·彭托皮丹,丹麦家。1917年作品《天国》获诺贝尔文学奖。
1918年未颁奖。
1919年 卡尔·施皮特勒(1845~1924)瑞士诗人、家。1919年作品《奥林比亚的春天》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0年 克努特·汉姆生(1859~1952)挪威家、戏剧家、诗人。1920年作品《大地硕果—畜牧曲》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1年 阿纳托尔·法郎士(1844~1924)法国作家、文学评论家、社会活动家。1921年作品《苔依丝》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2年 哈辛特·贝纳文特·伊·马丁内斯(1866~1954)西班牙作家。1922年作品《不吉利的姑娘》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3年 威廉·勃特勒·叶芝(1865~1939)爱尔兰诗人、剧作家。1923年作品《丽达与天鹅》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4年 弗拉迪斯拉夫·莱蒙特(1868~1925)波兰作家。1924年作品《福地》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5年 乔治·萧伯纳(1856~1950)爱尔兰戏剧家。共完成51个剧本。主要作品有《圣女贞德》等。1925年作品《圣女贞德》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6年 格拉齐亚·黛莱达(女)(1871~1936)意大利作家。主要作品有《鸽子与老鹰》、《橄榄园的火灾》、《母亲》、《孤独者的秘密》、《飞往埃及》等。1926年作品《邪恶之路》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7年 亨利·柏格森(1859~1941)法国哲学家。主要作品有《时间与自由意志》、《创造进化论》、《道德与宗教的两个起源》等。1927年作品《创造进化论》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8年 西格里德·温塞特(女)(1882~1949)挪威作家。主要作品有《珍妮》和三部曲《劳伦斯之女克里斯丁》灯。1928 年作品《新娘—主人—十字架》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9年 保尔·托马斯·曼(1875~1955)德国作家。主要作品有《布登勃洛克一家》、《魔山》等。1929年作品《魔山》获诺贝尔文学奖。
1930年 辛克莱·刘易斯(1885~1951)美国作家。主要作品有《大街》、《巴比特》、《阿罗史密斯》等。1930年作品《巴比特》获诺贝尔文学奖。
1931年 埃利克·阿克塞尔·卡尔费尔德(1864~1931)瑞典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荒原与爱情》、《秋天的号角》等。1931年作品《荒原和爱情》获诺贝尔文学奖。
1932年 约翰·高尔斯华绥(1867~1933)英国家、剧作家。著有长篇《福尔赛世家》三部曲、《现代喜剧》三部曲和剧本《银匣》等。1932年作品《有产者》获诺贝尔文学奖。
1933年 伊凡·亚历克塞维奇·蒲宁(1870~1953)俄国作家。主要作品有诗集《落叶》,短篇《安东诺夫的苹果》、《松树》、《新路》,中篇《乡村》等。1933年作品《米佳的爱》获诺贝尔文学奖。
1934年 路伊吉·皮兰德娄(1867~1936)意大利说家、戏剧家。一生创作了40多部剧本。主要剧作有《诚实的快乐》、《六个寻找剧作者的角色》、《亨利四世》、《寻找自我》等。1934年作品《寻找自我》获诺贝尔文学奖。
1935年未颁奖。
1936年 尤金·奥尼尔(1888~1953)美国剧作家。主要剧作有《天边外》、《安娜·克利斯蒂》、《无穷的岁月》和自专性剧作《长夜漫漫路迢迢》等。1936年作品《天边外》获诺贝尔文学奖。
1937年 罗杰·马丁·杜·加尔(1881~1958)法国家。主要作品有长篇《蒂伯一家》8卷:《灰色笔记本》、《教养院》、《美好的季节》、《诊断》、《小妹妹》、《父亲的死》、《1914年夏天》、《结尾》等。1937 年作品《蒂伯—家》获诺贝尔文学奖。
1938年 赛珍珠(珀尔·塞登斯特里克·布克)(女)(1892~13)美国作家。主要作品有《大地的房子》三部曲:《大地》、《儿子们》、《分家》、《母亲》、《爱国者》、《龙种》等。1938年作品《大地》获诺贝尔文学奖。
1939年 弗兰斯·埃米尔·西兰帕(1888~1964)芬兰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神圣的贫困》、《少女西丽亚》、《夏夜的人们》等。1939年作品《少女西丽亚》获诺贝尔文学奖。
1940年-1943年未颁奖
1944年 约翰内斯·威廉·扬森(1873~1950)丹麦家、诗人。主要作品有长篇系列《漫长的旅行》:《冰河》、《船》、《失去的天国》、《诺尼亚·葛斯特》、《奇姆利人远征》和《哥伦布》;诗集《世界的光明》、《日德兰之风》等。1944年作品《漫长的旅行》获诺贝尔文学奖。
1945年 列拉·米斯特拉尔(女)(1889~1957)智利诗人。主要作品有《死的十四行诗》,诗集《绝望》、《柔情》、《有刺的树》、《葡萄区榨机》等。1945年作品《柔情》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她那由强烈感情孕育而成的抒情诗,已经使得她的名字成为整个拉丁美洲世界渴求理想的象征。
1946年 曼·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克努尔普》、《德米尔》、《席特哈尔塔》、《荒原狼》等。1946年作品《荒原狼》获诺贝尔文学奖。
1947年 德烈·纪德(1869~1951)法国作家、评论家。主要作品有《梵蒂冈的地窖》、《窄门》、《田园交响曲》、《伪币制造者》等。1947年作品《田园交响曲》获诺贝尔文学奖。
1948年 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1888~1965)英美诗人、剧作家、批评家。主要作品有诗作《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荒原》、《四个四重奏》;论著《传统与个人才能》、《批评的功能》、《诗与批评的效用》等。1948年作品《四个四重奏》获诺贝尔文学奖。
1949年 廉·福克纳(18~1962)美国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押沙龙,押沙龙》等。1949年作品《我弥留之际》获诺贝尔文学奖;
1950年 亚瑟·威廉·罗素(1872~10)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主要作品有《数学原理》、《哲学问题》、《教育与社会秩序》等。1950年作品《哲学—数学—文学》获诺贝尔文学奖。
1951年 帕尔·费比安·拉格奎斯特(1891~14)瑞典诗人、戏剧家、家。主要作品有诗集《天才》;剧本《疯人院里的仲夏夜之梦》;《侏儒》、《大盗巴拉巴》等。1951年作品《大盗巴拉巴》获诺贝尔文学奖。
1952年 莫里亚克 F. Mauriac 法国作家。 :《黛莱丝·苔斯盖鲁》。戏剧方面,莫里亚克发表有《阿斯摩泰》、《不为人爱的人们》、《地上的火焰》等剧本。还写有回忆录《内心回忆录》、《内心回忆新录》和《政治回忆录》等。1952年凭借《爱的荒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53年 温斯顿·丘吉尔(1874~1965)英国政治家、历史学家、传记作家。曾任英国首相。主要作品有《马拉坎德远征记》、《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英语民族史》等。 1952年作品《不需要的战争》获诺贝尔文学奖。
1954年 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美国作家。主要作品有《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尔鸣》、《老人与海》等。1954年作品《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学奖。
1955年 赫尔多尔·奇里扬·拉克斯内斯斯(1902~)冰岛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沙尔卡·瓦尔卡》、《独立的人们》、《世界之光》、长篇历史3卷《冰岛钟声》等。1955年作品《渔家女》获诺贝尔文学奖。
1956年 胡安·拉蒙·希梅内斯(1881~1958)西班牙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诗韵集》、《悲哀的咏叹调》;散文集《三个世界的西班牙人》;长诗《空间》等。1956年作品《悲哀的咏叹调》获诺贝尔文学奖。
1957年 阿尔贝·加缪(1913~1960)法国作家。主要作品有剧本《误会》、《正义》;《局外人》、《鼠疫》;论文集《西西弗的神话》等。1957年作品《局外人·鼠疫》获诺贝尔文学奖。
1958年 鲍里斯·列昂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苏联俄罗斯诗人、家。主要作品有诗集《在街上》、《生活啊,我的姊姊》、《主题与变奏》;长篇《日瓦戈医生》等。 ?1958年作品《日瓦戈医生》获诺贝尔文学奖。
1959年 萨瓦多尔·夸西莫多(1901~1968)意大利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水与土》、《消逝的笛音》、《瞬息间是夜晚》和《日复一日》等。1959年作品《水与土》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0年 圣.琼.佩斯 Saint-John Perse 法国作家。1960年凭借《蓝色恋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61年 伊沃·安德里奇(1892~15)南斯拉夫家。主要作品有散文诗集《黑海之滨》和《动-乱》;长篇《德里纳河上的桥》、《特拉夫尼克纪事》和《萨拉热窝女人》并称为“波斯尼亚三部曲”等。1961年作品《桥·**》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2年 约翰·斯坦贝克(1902~1968)美国作家。主要作品有《愤怒的葡萄》、《月亮下去了》、《珍珠》和《烦恼的冬天》等。1962年作品《人鼠之间》。
1963年 乔治·塞菲里斯(1900~11)希腊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转折点》、《神话和历史》、《航海日志》和《“画眉鸟”号》。1963年作品《“画眉鸟”号》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4年 让·保尔·萨特(1905~1980)法国哲学家、作家。主要作品有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辩证理性批判》;《恶心》、《自由之路》三部曲;剧本《苍蝇》和《禁闭》等。1964年作品《苍蝇》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5年 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肖洛霍夫(1905~)苏联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巨著《静静的顿河》和长篇《一个人的遭遇》等。1965年作品《静静的顿河》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6年 萨缪尔·约瑟夫·阿格农(1888~10)以色列作家。主要作品有《婚礼的华盖》、《大海深处》、《过夜的客人》、《钉婚记》等。1966年作品《行为之书》获诺贝尔文学奖。
奈莉·萨克斯(女)(1891~10)瑞典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逃亡与蜕变》、《无尘世界的旅行、《死亡的依旧庆祝生命》;诗剧《伊莱》等。1966年作品《逃亡》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7年 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1899~14)危地马拉诗人、家。主要作品有《危地马拉传说》、《总统先生》、《玉米人》等。1967年作品《玉米人》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8年 川端康成(1899~12)日本家。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千只鹤》等。1968年作品《雪国·千只鹤·古都》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9年 萨缪尔·贝克特(1906~1989)法国作家。1969年作品《等待戈多》获诺贝尔文学奖。
10年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1918~)苏联作家。10年作品《癌病房》获诺贝尔文学奖。
11年 巴勃鲁·聂鲁达(1904~13)智利诗人。11年作品《情诗·哀诗·赞诗》获诺贝尔文学奖。
12年 亨利希·伯尔(1917~1985)德国作家。12年作品《女士及众生相》获诺贝尔文学奖。
13年 帕特里克·怀特(1912~1990)澳大利亚家、剧作家。13年作品《风暴眼》
14年 埃温特·约翰逊(1900~16)瑞典作家。14年作品《乌洛夫的故事》获诺贝尔文学奖。
哈里·埃德蒙·马丁逊(1904~18)瑞典诗人。14年作品《露珠里的世界》获诺贝尔文学奖。
15年 埃乌杰尼奥·蒙塔莱(1896~1981)意大利诗人。15年作品《生活之恶》获诺贝尔文学奖。
16年 索尔·贝娄(1915~)美国作家。16年作品《赫索格》获诺贝尔文学奖。
17年 阿莱克桑德雷·梅洛(1898~)西班牙诗人。17年作品《天堂的影子》获诺贝尔文学奖。”。
18年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1904~1991)美国作家。18年作品《魔术师·原野王》获诺贝尔文学奖。
19年 奥德修斯·埃里蒂斯(1911~)希腊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初生的太阳》、《英雄挽歌》、《理所当然》等。19年作品《英雄挽歌》获诺贝尔文学奖。
1980年 切斯拉夫·米沃什(1911-2004)波兰诗人。1980年作品《拆散的笔记簿》获诺贝尔文学奖。
1981年 埃利亚斯·卡内蒂(1905~)英国德语作家。1981年作品《迷茫》获诺贝尔文学奖。
1982年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1928~)哥伦比亚记者、作家。1982年作品《霍乱时期的爱情》获诺贝尔文学奖。
1983年 威廉·戈尔丁(1911~1994)英国作家。1983年作品《蝇王·金字塔》获诺贝尔文学奖。
年 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1901~1986)捷克诗人。年作品《紫罗兰》获诺贝尔文学奖。
1985年 克洛德·西蒙(1913)法国家。1985年作品《弗兰德公路·农事诗》获诺贝尔文学奖。
1986年 沃莱·索因卡(1934~)尼日利亚剧作家、诗人、家、评论家。1986年作品《雄狮与宝石》获诺贝尔文学奖。
1987年 约瑟夫·布罗茨基(1940~1996)苏裔美籍诗人。1987年《从彼得堡到斯德哥尔摩》获诺贝尔文学奖。
1988年 纳吉布·马哈富兹(1911~)埃及作家。1988年作品《街魂》获诺贝尔文学奖。
1989年 塞拉 Camilo Jose Cela 西班牙作家。1989年凭借《为亡灵弹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90年 奥克塔维奥·帕斯(1914~)墨西哥诗人。1990年作品《太阳石》获诺贝尔文学奖。
1991年 内丁·戈迪默(女)(1923~)南非作家。1991年作品《七月的人民》获诺贝尔文学奖。
1992年 德里克·沃尔科特(1930~)圣卢西亚诗人。1992年作品《西印度群岛》获诺贝尔文学奖。
1993年 托尼·莫里森(女)(1931~)美国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宝贝儿》、《爵士乐》等。199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994年 大江健三郎(1935~)日本家。主要作品有《奇妙的工作》、《死者的奢华》、《饲育》;长篇《个人的体检》、《洪水涌上我的灵魂》、《倾听雨树的女人们》;长篇三部曲《燃烧的绿树》等。199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995年 希尼(1939~)爱尔兰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一位自然主义者之死》、《通向黑暗之门》、《在外过冬》、《北方》、《野外作业》、《苦路岛》、《山楂灯》、《幻觉》等。199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996年 希姆博尔斯卡(女)(1923~)波兰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我们为此活着》、《向自己提出问题》、《呼唤雪人》、《盐》、《一百种乐趣》、《桥上的历史》、《结束与开始》等。199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9年 达里奥·福(1926~)意大利讽刺剧作家。主要作品有剧作《喜剧的神秘》、《一个无主义者的死亡》、《我们不能也不愿意付钱》、《大胸魔鬼》等。1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998年 若泽·萨拉马戈(1922~)葡萄牙记者、作家。主要作品有《里斯本围困史》、《失明症漫记》、《修道院纪事》等。199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999年 君特·格拉斯(1927~)德国作家。1999年作品《铁皮鼓哈里》获诺贝尔文学奖。
2000年 高行健(1940~)法籍华人。2000年作品《灵山》和《一个人的圣经》获诺贝尔文学奖。
2001年 维·苏·奈保尔(1932~)印度裔英国作家。1990年被英国女王授封为骑士。主要作品有《神秘的师》、《米格尔大街》、《河弯》、《岛上的旗帜》、《超越信仰》、《神秘的新来者》等。200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2002年 凯尔泰斯·伊姆雷(1929~)匈牙利作家。主要作品有《非劫数》、《惨败》、《为一个未出生的孩子祈祷》等。200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2003年 库切(1940~)南非作家。主要作品有《等待野蛮人》、《昏暗的国度》、《来自国家的心脏》、《耻辱》、《钢铁时代》等。 200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2004年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1943~)奥地利女作家。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她由此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奥地利人。
2005年 哈罗德·品特(1930~),英国剧作家,被评论界誉为萧伯纳之后英国最重要的剧作家。获得200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2006年 奥罕·帕慕克(1952~),土耳其作家,获得200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在追求他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主要作品有《白色城堡》、《我的名字叫红》、《伊斯坦布尔》等。
2007年 多丽丝·莱辛(女)(Doris Lessing,1919— ),英国女作家,获得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为五部曲《暴力的孩子们》、《简述下地狱》、《第三、四、五区域间的联姻》、《简·萨默斯日记》等。
2008年 勒·克莱齐奥,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200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新起点、诗歌冒险和感官迷幻类文学的作家,是在现代文明之外对于人性的探索者”。主要作品有《诉讼笔录》、《金鱼》、《流浪的星星》、《少年心事》、《战争》(2008年获奖作品) 、《乌拉尼亚》等。
2009年 赫塔·缪勒(女),罗马尼亚裔的德国女性家、诗人、散文家。200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专注于诗歌以及散文的率真,描写了失业人群的生活图景”。
2010年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秘鲁—西班牙(双国籍)著名作家。这是自1990年以来首位拉美作家获奖。201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对权力结构作了深入的描述,并对个体人物的反抗、反叛和挫败进行了犀利的刻画。”
2011年 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瑞典诗人。201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他以凝炼、简洁的形象,以全新视角带我们接触现实。”他在23岁时便出版处女诗集《诗十七首》,成名后陆续出版了《路上的秘密》、《在黑暗中观看》、《真理障碍物》等诗集。
2012年莫言 中国作家。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著有《红高粱家族》、《酒国》、《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等长篇十一部,《透明的红萝卜》、《司令的女人》等中短篇一百余部。
2013年 加拿大女作家艾丽斯·芒罗(Alice Munro)。颁奖词为“当代短篇大师”。门罗是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获此殊荣的第13位女性作家,主要作品有《逃离》、《快乐影子舞》、《爱的进程》等。她以创作短篇见长,多讲述小地方普通人特别是女性的隐含悲剧命运的平凡生活。
艾丽斯·芒罗的人物经历
一见钟情,这是命运给予你的爱情的恩赐,还是命运给予你的一次播弄?对于今天我要讲的《播弄》里的主人公若冰来说,只能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她多年以后的心情吧!——“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 《播弄》选自2004年爱丽丝·门罗的短篇集《逃离》,书由8个短篇组成,《逃离》、《机缘》、《匆匆》、《沉寂》、《》、《侵犯》、《播弄》、《法力》从不同角度,讲述了一群女人的“逃离”经历。
爱丽丝·门罗(Alice Munro),被誉为“加拿大的契诃夫”的加拿大女作家,在2013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瑞典学院给出的颁奖词是:“当代短篇文学大师”。她成为了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第13位女性。
故事的主人公若冰是一位护士,父母去世了,她的姐姐乔安妮三十岁了,但是因幼年患病,青春时期停止了发育,走路也瘸,而妹妹若冰二十六岁,为了照顾姐姐,一直没有结婚,甚至连远门也不敢出,不敢让姐姐独自在家。
五年前,若冰在斯特拉特福接受护士训练,偶然一次机会去看了莎士比亚的戏剧演出《李尔王》,并爱上了这份感觉,她下定决心,每年都这个时间点都要独自一人来看戏。
? 有一年看了戏出来若冰发现包丢了,一筹莫展之际偶遇陌生男人丹尼洛主动帮助她,两人一起吃晚餐,听爵士乐,聊莎士比亚,那天晚上分别时两人在火车站相拥亲吻,约定来年的夏天若冰看戏,还穿同样的衣服,还到店铺里去找到,可是当若冰按照约定来到店铺门前,店铺里的那人却相当反感地当着她的面关上了店门。
感觉受到羞辱愤的若冰回到生活的小镇,尘封自己的心门,孤寂过着人生,而四十年后的一个冬天,年过六旬的若冰上班时无意间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四十年前当着她的面关上门的是丹尼洛的双胞胎兄弟,是个聋哑人,一直由丹尼洛照顾。
联系的标题“逃离”,若冰一直是想逃离的,离开小镇去看莎士比亚的戏剧,是想逃离、枯燥,无奈压抑的生活;而去赴尼丹尼洛的约会,是想逃离她的那个原生家庭,开启另一种生活;她封闭心灵,选择独自孤寂的生活,是想逃离那个曾经虚虚幻的感情,对她带来的伤害。
如果不是因为洗浴店里负责熨烫的那个女人的孩子生病了;如果不是因为若冰另外选的一件绿裙子是无袖的;如果不是因为剧院里的冷气开的太凉里;如果不是因为若冰感觉太冷提前离开了剧场;那么若冰的人生是怎样的结局呢?她终究没有逃过命运对他的播弄。
我们重新设想一下故事的结局,如果那一天所有的阴差阴差阳错都没有,她确实遇到了丹尼洛,会有怎样的结局呢?若冰需要照顾患病自私的乔姐姐乔安娜,丹尼洛需要照顾身患残疾的双胞胎兄弟,两人即使真幻走到一起,会不会在凡俗的岁月中,变得相看两厌,甚至反目成仇了。
就像在童话中王子和公主历经种种磨难,最终走到了一起,然后呢?当然不能有然后,因为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所有纯粹的爱情都抵不过俗世生活的风刀霜剑,最后难免千疮百孔。
更何况丹尼洛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爱若冰吗?如果爱为什么不主动去寻求,而是制造这样一场看似浪漫,却又虚无的约定了?或者这只不过是他众多艳遇后的一个小把戏?也许他根本就是个软弱的人,他不敢面对,他只是想逃避而已……
逃离之后是孤寂,但也可能会是人生的一场炼狱。
人生中的一次次阴差阳错,是命运在播弄你,还是在拯救你?谁又能说得清呢?
诺贝尔文学奖历年名单及作品是什么?
1931年,出生于安大略省Wingham镇的一个以饲养狐狸和家禽为业的牧场主家庭。父亲是Robert Eric Laidlaw,母亲是学校教师,名叫Anne Clarke Laidlaw。
艾丽斯十几岁时开始写作,并于1950年在西安大略大学就读期间发表了第一篇作品:《影子的维度》。
1949年,艾丽斯进入西安大略大学主修英语,在校期间做过餐厅服务员,烟草摘工和图书馆员。
1951年,她离开大学与詹姆斯·芒罗结婚,移居到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温哥华。她的女儿 Sheila,Catherine和Jenny相继出生于1953年、1955年和1957年,Catherine出生后15个小时便不幸夭折。
1963 年,芒罗夫妇移居维多利亚,在那里创办了芒罗图书公司。
1966年,他们的女儿Andrea出生。
1968年,艾丽斯·芒罗出版的第一部集《快乐影子之舞》获得了人们的高度赞誉,一举赢得了当年的加拿大总督奖——加拿大的最高文学奖项。在此之后她又出版了《女孩和女人的生活》,书中讲述了一组相互关联的故事,它们合起来构成了一部长篇。
12年,艾丽斯·芒罗与詹姆斯·芒罗离婚。艾丽斯回到安大略,成为西安大略大学的住校作家。
16年,艾丽斯与地理学者Gerald Fremlin结婚,夫妇二人搬到安大略省克林顿镇外的一个农场,后来又从农场搬到克林顿镇,从那以后一直住在那里。
18年,艾丽斯·芒罗的集《你认为你是谁?》出版,这也是一组相互关联的故事,它在美国出版时用的标题是《乞丐女孩:弗罗与罗斯的故事》。 这本书为她赢得了第二次总督奖。
19年~1982年,芒罗游历了澳大利亚、中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1980年年,她同时担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与昆士兰大学两所大学的住校作家。
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这二十年里,芒罗每隔四年就会出版一部短篇集,人们对她赞誉倍加,而她也不断地在加拿大和国际上获得各种奖项。
2002年,芒罗的女儿Sheila出版了儿童时代的回忆录:《母亲与女儿的生活:在艾丽斯·芒罗陪伴下长大》。艾丽斯·芒罗的故事经常发表于各类刊物,比如《纽约客》、《大西洋月刊》、《格兰德大街》、《女士》以及《巴黎评论》等等。在为推广她2006年出版的集《石城远望》而做的一次访谈中,芒罗提到以后也许不会再发表新的集。
她的《越山而来的熊》改编后搬上银幕,片名为《远离她》,由Sarah Polley执导,Julie Christie和Gordon Pinsent主演。
2009年5月,由于作品一贯的极高水准和在全球的巨大影响,毫无争议地荣获第3届布克国际文学奖。作为代表作,影响巨大的《逃离》2004年隆重出版,立刻引起如潮好评,迅速夺得当年加拿大吉勒文学奖,并入选《纽约时报》年度图书。
2012年,在出版最新集《亲爱的生活》 朋友(Dear Life)后,芒罗宣布封笔。
2013年10月10日晚7时,201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加拿大作家艾丽斯·芒罗(Alice Munro)获此殊荣。 据CNN报道,艾丽斯·芒罗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首位加拿大国籍作家。获16诺贝尔文学奖,出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省的索尔·贝娄由于年幼时迁居美国,因而被视为美国作家。
2013年12月10日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82岁的艾丽斯·芒罗因健康原因无法亲赴瑞典,她的女儿Jenny出席了颁奖典礼并代她领奖。
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那个国家的人?
诺贝尔文学奖历届获奖者及作品名单:
1901年苏利·普吕多姆(SullyPrudhomme)《孤独与沉思》法国。
1902年特奥多尔·蒙森(ChristianTheodorMommsen)《罗马风云》德国。
1903年比昂斯滕·比昂松(Bj?rnstjerneMartiniusBj?rnson)《挑战的手套》挪威。
1904年弗雷德里克·米斯塔尔(FrédéricMistral)《金岛》法国。
何塞·埃切加赖(JoséEchegarayyEizaguirre)《伟大的牵线人》西班牙。
1905年亨利克·显克维支(HenrykPiusSienkiewicz)《第三个女人》、《你往何处去》波兰。
1906年乔祖埃·卡尔杜齐(GiosuèAlessandroCarducci)《青春诗》意大利。
1907年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JosephRudyardKipling)《老虎!老虎!》英国。
1908年鲁道尔夫·欧肯(RudolfChristophEucken)《精神生活漫笔》德国。
1909年西尔玛·拉格洛夫(SelmaOttiliaLovisaLagerl?f)《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瑞典。
1910年保尔·约翰·路德维希·冯·海塞(PaulJohannLudwigvonHeyse)《特雷庇姑娘》德国。
1911年莫里斯·梅特林克(MauricePolydoreMarieMaeterlinck)《青鸟》、《花的智慧》比利时。
1912年盖哈特·霍普特曼(GerhartJohannHauptmann)《群鼠》德国。
1913年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Tagore)《吉檀枷利》、《飞鸟集》印度。
1915年罗曼·罗兰(RomainRolland)《约翰·克利斯朵夫》、《名人传》法国。
1916年魏尔纳·海顿斯坦姆(GustafVernervonHeidenstam)《朝圣年代》瑞典。
1917年卡尔·耶勒鲁普(HenrikPontoppidan)《磨坊血案》丹麦。
亨瑞克·彭托皮丹(KarlAdolphGjellerup)《天国》丹麦。
1919年卡尔·弗里德里希·格奥尔格·施皮特勒(CarlFriedrichSpitteler)《奥林比亚的春天》瑞士。
1920年克努特·汉姆生(KnutHamsun)《土地的成长》挪威。
1921年阿纳托尔·法郎士(AnatoleFrance)《苔依丝》法国。
1922年哈辛特·贝纳文特·伊·马丁内斯(JacintoBenenteyMartínez)《不吉利的姑娘》西班牙。
1923年威廉·勃特勒·叶芝(WilliamButlerYeats)《丽达与天鹅》、《凯尔特的薄雾》爱尔兰。
1924年弗拉迪斯拉夫·莱蒙特(W?adys?awStanis?awReymont)《福地》波兰。
1925年乔治·萧伯纳(GeorgeBernardShaw)《皮格马利翁》、《圣女贞德》爱尔兰。
1926年格拉齐亚·黛莱达(GraziaMariaDeledda)《邪恶之路》意大利。
1927年亨利·柏格森(Henri-LouisBergson)《创造进化论》法国。
1928年西格里德·温塞特(SigridUndset)《新娘—主人—十字架》挪威。
1929年保尔·托马斯·曼(PaulThomasMann)《布登勃洛克一家》、《魔山》德国。
1930年辛克莱·刘易斯(HarrySinclairLewis)《大街》、《巴比特》美国。
1931年埃利克·阿克塞尔·卡尔费尔德(ErikAxelKarlfeldt)《荒原和爱情》瑞典。
1932年约翰·高尔斯华绥(JohnGalsworthy)《福尔赛世家》英国。
1933年伊凡·亚历克塞维奇·蒲宁(IvanAlekseyevichBunin)《耶利哥的玫瑰》、《米佳的爱》俄国。
1934年路伊吉·皮兰德娄(LuigiPirandello)《寻找自我》、《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意大利。
1936年尤金·奥尼尔(EugeneGladstoneO'Neill)《天边外》美国。
1937年罗杰·马丁·杜·加尔(RogerMartinduGard)《蒂伯一家》法国。
1938年赛珍珠(PearlSydenstrickerBuck)《大地》美国。
1939年弗兰斯·埃米尔·西兰帕(FransEemilSillanp?)《少女西丽亚》芬兰。
1944年约翰内斯·威廉·扬森(JohannesVilhelmJensen)《漫长的旅行》丹麦。
1945年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GabrielaMistral)《柔情》智利。
1946年赫尔曼·黑塞(HermannKarlHesse)《荒原狼》德国。
1947年安德烈·纪德(AndréPaulGuillaumeGide)《田园交响曲》、《背德者》法国。
1948年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ThomasStearnsEliot)《荒原》、《四个四重奏》英国。
1949年威廉·福克纳(WilliamCuthbertFaulkner)《八月之光》、《我弥留之际》、《喧哗与骚动》美国。
1950年伯特兰·罗素(BertrandArthurWilliamRussell)《哲学—数学—文学》英国。
1951年帕尔·费比安·拉格奎斯特(P?rFabianLagerkvist)《大盗巴拉巴》瑞典。
1952年弗朗索瓦·莫里亚克(Fran?oisCharlesMauriac)《给麻风病人的吻》、《爱的荒漠》法国。
1953年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LeonardSpencer-Churchill)《不需要的战争》英国。
1954年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MillerHemingway)《老人与海》美国。
1955年赫尔多尔·奇里扬·拉克司内斯(HalldórKiljanLaxness)《冰岛之钟》冰岛。
1956年胡安·拉蒙·希梅内斯(JuanRamónJiménezMantecón)《小毛驴和我》、《悲哀的咏叹调》西班牙。
1957年阿尔贝·加缪(AlbertCamus)《局外人》、《鼠疫》法国。
1958年鲍里斯·列昂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BorisLeonidovichPasternak)《日瓦戈医生》苏联。
1959年萨瓦多尔·夸西莫多(SalvatoreQuasimodo)《水与土》意大利。
1960年圣琼·佩斯(Saint-JohnPerse)《蓝色恋歌》法国。
1961年伊沃·安德里奇(IvoAndri?)《桥·**》南斯拉夫。
1962年约翰·斯坦贝克(JohnErnstSteinbeck)《人鼠之间》、《愤怒的葡萄》、《月亮下去了》美国。
1963年乔治·塞菲里斯(GiorgosSeferis)《“画眉鸟”号》希腊。
1964年让·保罗·萨特(Jean-PaulCharlesAymardSartre)《词语》法国。
1965年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肖洛霍夫(MikhailAleksandrovichSholokhov)《静静的顿河》苏联。
1966年萨缪尔·约瑟夫·阿格农(ShmuelYosefAgnon)《行为之书》以色列。
奈莉·萨克斯(NellySachs)《逃亡》德国。
1967年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Miguel?ngelAsturiasRosales)《玉米人》、《总统先生》危地马拉。
1968年川端康成(YasunariKawabata)《雪国·千只鹤·古都》日本。
1969年萨缪尔·贝克特(SamuelBarclayBeckett)《等待戈多》爱尔兰。
10年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AleksandrIsayevichSolzhenitsyn)《癌病房》、《古拉格群岛》苏联。
11年巴勃鲁·聂鲁达(PabloNeruda)《情诗·哀诗·赞诗》智利。
12年亨利希·伯尔(HeinrichTheodorB?ll)《女士及众生相》西德。
13年帕特里克·怀特(PatrickVictorMartindaleWhite)《风暴眼》澳大利亚。
14年埃温特·约翰逊(EyvindJohnson)《乌洛夫的故事》瑞典。
哈里·埃德蒙·马丁逊(HarryMartinson)《露珠里的世界》瑞典。
15年埃乌杰尼奥·蒙塔莱(EugenioMontale)《生活之恶》意大利。
16年索尔·贝娄(SaulBellow)《赫索格》美国。
17年阿莱克桑德雷·梅洛(VicentePíoAleixandreyMerlo)《天堂的影子》西班牙。
18年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IsaacBashevisSinger)《魔术师·原野王》美国。
19年奥德修斯·埃里蒂斯(OdysseasElytis)《英雄挽歌》希腊。
1980年切斯拉夫·米沃什(Czes?awMi?osz)《拆散的笔记簿》、《米沃什词典》美国/波兰。
1981年埃利亚斯·卡内蒂(EliasCanetti)《迷茫》英国。
1982年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GarcíaMárquez)《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哥伦比亚。
1983年威廉·戈尔丁(WilliamGeraldGolding)《蝇王》、《金字塔》英国。
年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JaroslSeifert)《紫罗兰》捷克斯洛伐克。
1985年克洛德·西蒙(ClaudeSimon)《弗兰德公路·农事诗》法国。
1986年沃莱·索因卡(AkinwandeWoleSoyinka)《雄狮与宝石》尼日利亚。
1987年约瑟夫·布罗茨基(IosifAleksandrovichBrodsky)《从彼得堡到斯德哥尔摩》美国。
1988年纳吉布·马哈富兹(NaguibMahfouz)《街魂》埃及。
1989年卡米洛·何塞·塞拉(CamiloJoséCelayTrulock)《为亡灵弹奏》西班牙。
1990年奥克塔维奥·帕斯(OctioPazLozano)《太阳石》墨西哥。
1991年内丁·戈迪默(NadineGordimer)《七月的人民》南非。
1992年德里克·沃尔科特(DerekAltonWalcott)《西印度群岛》圣卢西亚。
1993年托尼·莫里森(ToniMorrison)《天堂》、《宠儿》、《所罗门之歌》、《最蓝的眼睛》美国。
1994年大江健三郎(Kenzaburō?e)《个人的体验》日本。
1995年谢默斯·希尼(SeamusJustinHeaney)《一位自然主义者之死》、《通向黑暗之门》、《在外过冬》、《北方》、《野外作业》、《苦路岛》、《山楂灯》爱尔兰。
1996年维斯瓦娃·辛波丝卡(MariaWis?awaAnnaSzymborska)《我们为此活着》、《向自己提出问题》、《呼唤雪人》、《盐》、《一百种乐趣》、《桥上的历史》、《结束与开始》波兰。
19年达里奥·福(DarioFo)《喜剧的神秘》、《我们不能也不愿意付钱》、《大胸魔鬼》意大利。
1998年若泽·萨拉马戈(JosédeSousaSaramago)《里斯本围困史》、《修道院纪事》葡萄牙。
1999年君特·格拉斯(GünterWilhelmGrass)《铁皮鼓》德国。
2000年高行健(GaoXingjian)《灵山》法国。
2001年维·苏·奈保尔(VidiadharSurajprasadNaipaul)《神秘的师》、《米格尔街》、《大河湾》、《岛上的旗帜》、《超越信仰》、《神秘的新来者》英国。
2002年凯尔泰斯·伊姆雷(ImreKertész)《无形的命运》、《英国旗》、《船夫日记》、《惨败》匈牙利。
2003年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JohnMaxwellCoetzee)《耻》、《彼得堡的大师》南非。
2004年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ElfriedeJelinek)《利莎的影子》、《钢琴教师》奥地利。
2005年哈罗德·品特(HaroldPinter)《看房者》、《生日晚会》、《归家》英国。
2006年奥罕·帕慕克(FeritOrhanPamuk)《白色城堡》、《我的名字叫红》、《伊斯坦布尔》土耳其。
2007年多丽丝·莱辛(DorisMayLessing)《金色笔记》、《幸存者回忆录》、《黑暗前的夏天》英国。
2008年勒·克莱齐奥(Jean-MarieGusteLeClézio)《战争》、《逃之书》、《墨西哥之梦》、《非洲人》、《诉讼笔录》法国/毛里求斯。
2009年赫塔·米勒(HertaMüller)《河水奔流》、《行走界线》、《狐狸那时已是猎人》、《呼吸秋千》、《心兽》德国。
2010年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JorgeMarioPedroVargasLlosa)《绿房子》、《世界末日之战》《城市与狗》、《酒吧长谈》、《谁是犯》西班牙/秘鲁。
2011年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TomasG?staTranstr?mer)《17首诗》、《途中的秘密》、《半完成的天空》、《看见黑暗》、《为生者和死者》、《悲哀贡多拉》瑞典。
2012年莫言(MoYan)《红高粱》、《酒国》、《丰乳肥臀》、《生死疲劳》、《蛙》中国。
2013年爱丽丝·门罗(AliceAnnMunro)《逃离》、《快乐影子之舞》、《爱的进程》、《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亲爱的生活》加拿大。
2014年帕特里克·莫迪亚诺(JeanPatrickModiano)《星形广场》、《暗店街》、《青春咖啡馆》法国。
2015年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SvetlanaAlexandrovnaAlexievich)《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最后的见证:失去童年的孩子们》、《战争的非女性面孔》、《最后一个证人》白俄罗斯。
2016年鲍勃·迪伦(BobDylan)《随风飘荡》美国。
2017年石黑一雄(KazuoIshiguro)《群山淡景》、《浮世画家》、《长日将尽》、《别让我走》英国。
评选考核
根据诺贝尔基金会的相关章程,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由瑞典文学院负责,瑞典文学院共有18名成员,负责从诺贝尔文学委员会推荐的候选人中选拔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诺贝尔文学委员会是审查提名并甄选候选人的工作机构,它由四到五名成员组成。
根据诺贝尔基金会的法规规定,被提名人名单从不向公众发布,被提名人本身也不会得知自己被提名。提名记录封存50年。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诺贝尔文学奖
公开的秘密的作者简介
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于瑞典当地时间10月10日下午1时(北京时间10月10日晚7时)揭晓,加拿大作家爱丽丝·门罗(Alice Munro)获此殊荣。
以下是简介一下 获奖者——
艾丽丝?门罗(Alice Munro,1931- ),加拿大著名女作家。
以短篇闻名全球,入选美国《时代周刊》“世界100名最有影响力的人物”。1931年出生于安大略省。长期居住于荒僻宁静之地,逐渐形成以城郊小镇平凡女子的平凡生活为主题的写作风格。故事背景大多为乡间小镇及其邻里,故事人物和现实中人并无二致,亦经历出生与死亡、结婚与离异。但泥土芳香的文字背后,却是对成长疼痛与生老病死等严肃话题浓墨重彩的描写。细腻优雅、不施铅华的文字和简洁精致、宽广厚重的情节,常常给人“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莫大震撼。
1968年,《快乐影子之舞》初试啼声,一举斩获加拿大总督文学奖。此后,《我青年时期的朋友》《你以为你是谁?》《爱的进程》《公开的秘密》《一个善良女子的爱》《石城远望》等十多部作品纷纷将总督奖、吉勒奖、英联邦作家奖、莱南文学奖、欧?亨利奖以及全美书评人协会奖等收入囊中。作品被翻译成13种文字传遍全球,受到读者与媒体的高度评价,被誉为 “当代最伟大的短篇家”。2009年5月,由于作品一贯的极高水准和在全球的巨大影响,毫无争议地荣获第3届布克国际文学奖。作为代表作,影响巨大的《逃离》2004年隆重出版,立刻引起如潮好评,迅速夺得当年加拿大吉勒文学奖,并入选《纽约时报》年度图书。几个平凡的小镇女子,一旦进入作品,一旦成了的主人公,便立刻变成了震撼心灵的奇迹
文中记述门罗第一次婚姻及其养育4个女儿的人生经历有何作用
艾丽斯·芒罗(Alice Munro 1931年7月10日~),加拿大著名女作家,以短篇闻名全球,入选美国《时代周刊》“世界100名最有影响力的人物”,2009年布克国际奖获得者,三次荣获加拿大总督奖,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该文学奖历史上第13位女性获奖者。诺奖颁奖辞褒奖芒罗是“当代短篇大师”(master of the contemporary short story)。
她的主要作品有:《快乐影子之舞》(1968)、《我青年时期的朋友》(13)、《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13)、《你以为你是谁?》(18)、《爱的进程》(1986)、《公开的秘密》(1994)、《一个善良女子的爱》(1996)、《憎恨、友谊、求爱、爱情、婚姻》(2001)、《逃离》(2004)、《石城远望》(2006)、《亲爱的生活》(2012)等。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芒罗每隔4年都要出一部短篇集,开始享有世界级的名誉。
芒罗在获奖前早些时候透。她最新出版的书《亲爱的生活》(Dear Life)可能是她最后的作品。在接受加拿大《国家邮报》的访中,她说:“这部很特别,特别到我可能再也不会写了”。
爱丽丝门罗逃离适合高中生吗
与我们乐于谈论的苏珊·桑塔格或者汉娜·阿伦特这类女性写作者相比,爱丽丝·门罗(Alice Ann Munro)显得这样家常。她刚刚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她是“活着的最好的短篇大师”,可是,传记作家恐怕仍难以从她身上找到令人吁叹的式人生:当了63年家庭主妇,出版11部短篇集和一部类似长篇的故事集,写的都是加拿大郊区小镇的那些平民故事。更主要的是,这也就是她自己生活的样子:住在小地方,没有和伟大人物的交集,没有摩登的恋爱和婚姻,即便成名已久,也从不习惯于对政治、哲学或女权问题发表深刻见地。
在2007年1月的一个访谈中,门罗谈到一点她的私人生活:我其实三十六七岁才出版自己的第一本书。而我20岁时就开始写作,那时我已结婚,有孩子,做家务。即便在没有洗衣机之类的家电时,写作也不成问题。人只要能控制自己的生活,就总能找到时间。
但如果你是个女人,尤其是有家的女人,你就得顾全所有需要你的人,无论是需要你的帮助,还是需要你的陪伴。那时女人的生活,似乎是很无定型的,她们在家里写作,但空余出的时间似乎又有很多非正式的社交活动、电话。
在她波澜不兴的讲述中没有醒世格言,我们只是更多了解到一点关于家庭主妇兼而写作的难处,比如:“乘孩子们午睡时写作是很难的,我不敢讲这个大话,现在的女人恐怕也做不到。这是我年轻时最艰难的地方。”
任教于门罗母校的女作家卡特琳娜·露丝(Catherine Sheldrick Ross)1992年写过一本她的传记:《爱丽丝·门罗的双重生活》,讲她如何在妻子、母亲和作家的角色之间寻找最大可能的平衡。门罗有过两次婚姻。她现在的姓来自第一个丈夫詹姆斯,他们是大学同学,爱丽丝·门罗在“大二”的时候嫁给了他,当时她只有20岁。爱丽丝·门罗的家乡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温格姆镇(Wingham)。和安省其他地方一样,温格姆也是移民聚居的小镇:门罗的父亲罗伯特·莱德劳就是19世纪苏格兰移民后裔,在位于小镇边缘的农庄养殖银狐和水貂,母亲安娜是老师。作为三个孩子中的老大,门罗分担了养家的义务,她后来回忆,自己从小就习惯了帮母亲做家务,并在17岁高中毕业后立刻应考了教师职位,好让家里多一份收入。如果没有拿到西安大略大学英语系提供的奖学金,她就会这样留在老家而不再继续求学了。西安大略大学历史上曾是一所宗教大学,不过在门罗入校的时候,它早已经世俗化了。在她的前辈校友里面,曾有过一位诺贝尔奖得主名叫弗雷德里克·格兰特·班廷,作为胰岛素的发现者他在1923年被授予医学奖。门罗是这所学校培养的第二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但学生时期的爱丽丝·门罗十分普通。她以打工来维持求学期间的生活,当过服务生、烟草摘工和图书馆员。不过从父亲身上遗传的写作天赋没有荒废,进大学第二年,她发表了处女作《影子的尺寸》。她只有两年的奖学金,所以在1951年中断学业嫁给了詹姆斯·门罗,婚后她跟随丈夫从东部的安省搬到了遥远西岸,在温哥华附近一个小镇安了家。詹姆斯在多伦多郊区的一个中上层家庭长大,那是农村女孩爱丽丝完全陌生的世界,多年后她在《家具》里间接写到了这一社会差异带来的感受:“我们家缺乏经常的社交生活——人们不来家里吃饭,更不要说开派对了。也许是阶层问题。餐桌这一幕过去5年后,我的公婆邀请和他们没有关系的人来吃饭,他们无意中谈论下午的派对,那是鸡尾酒会。那是一种我在杂志故事里读到的生活。对我来说,我的婆家似乎生活在一个中的特权世界里。”
2013 年12 月10 日,诺贝尔奖颁奖礼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爱丽丝·门罗因身体原因不能出席,由女儿詹妮代她领奖
詹姆斯为当地最大的百货公司工作,物质上基本无忧,就像门罗后来跟记者所说:“当时我们分别只有20岁和22岁,很快就过上了某种体面的中产阶级生活。我们打算买一栋房子,并生一个孩子。没过多久,我们就梦想成真了。我21岁时就生了第一个孩子。”门罗回忆,她怀孕时拼命写作,因为她觉得一旦孩子生下来就没有时间写了,所以必须在此之前写出惊天动地的东西来。结果,她在写第一部集里的《多谢载我一程》时,第一个女儿希拉就躺在身旁的摇篮里看着她。他们很快有了三个女儿,令人难过的是,第二个女儿在出生15个小时后夭折了。
1963年,门罗一家迁居到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维多利亚。爱丽丝生下了最小的女儿,她现在需要照顾三个孩子,并每周两天去帮丈夫詹姆斯经营新开的“门罗书店”——虽然他们在12年离了婚,这书店目前仍在营业中。门罗说,书店差点破产,他们的经济状况不如从前,但这是她第一段婚姻中最开心的时光,虽然操持繁重的家务,但书店让她有了可以交流的朋友,她也仍然能够坚持写作:孩子们去上学了她就马上开始写,直到她们回来吃午饭。如果不用去书店帮忙,她会争取在傍晚前干完所有家务活,然后开始写。那几年,她写的大都发表在一本小众到编辑可以叫出所有读者名字的杂志上,直到1968年,她出版了第一部短篇集《快乐影子之舞》,并获得加拿大最高文学大奖“总督奖”。11年,她出版了第二本故事集《女孩和女人的生活》。门罗曾承认,这本书有很强的自传意义。在和集同名的那篇故事里,门罗写到一个乡间小镇上的母亲——她的里总是有各种各样的母亲——严肃地告诫女儿:动脑筋,不要被迷惑。一旦你犯了错误,受到迷惑——被一个男人,你的生活就不再是你的了。你就会负上重担,女人总是这样。女儿内心的回答是:我不是太明白。或者即使我真的明白了,我还是决定反抗它。我会抗拒一切她那么热切、固执、充满希望地告诉我的东西。 在大女儿希拉为门罗撰写的传记《母亲和女儿》里,门罗有时像是一个心不在焉的妈妈,其实她是只能以这样的方式得到一点点写作的空间,不过希拉说,在她身边仍然感受到幸福。门罗成名时,希拉已经十五六岁,比妹妹们更多感受到母亲在打理写作和生活这两件事情时的争夺。她说,虽然自己就生活在母亲的一个故事里,但更多时候,她所了解的关于母亲的一切其实仍是来自母亲的文字。成年后,她像母亲一样走上写作的路,她重复了小时候常见的那样一种场景:悉心照料家人起居饮食,偷空时才能跑到角落里写上一阵。很多时候,门罗都是利用做家务和喝咖啡的时间默想即将动笔的故事,然后在某个能够属于她一个人的时间里再坐下来,把它们写到纸上。在她成名之后,她也很少参加文学圈的社交活动,因为她要为自己的家庭主妇和母亲的角色留出足够时间。她的一天,就像《逃离》中那个小镇主妇朱丽叶的一天:清早被吸尘器的声音吵醒,在厨房里教大女儿为果酱瓶准备方格布罩和准备贴到瓶子上的标签,应付青春期少女的无数问题,同时抱着小女儿为全家准备吃的。“她不想把佩内洛普放下来——好像这里不安全似的——所以她把孩子搁在一边的腿上,同时用只汤勺去把鸡蛋捞出来,就用一只手去磕开它,剥了皮,再把它碾碎。”
这是当时北美地区家庭主妇的平常生活。后来有人问门罗,为什么只写短篇?门罗回答的第一个原因就是,自己的写作时间有限。20世纪上半叶美国曾经发布过一项研究数据,表明当时有90%的城市主妇每个星期有至少四分之三的时间花在家务上,乡村主妇花的时间甚至更长。门罗生活的加拿大城郊小镇自然也是类似情形。美国社会学家斯蒂芬妮·库茨在她的《婚姻简史》中指出,在20世纪的前30年,女人在家庭之外的工作和社会活动并未得到比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更多的认可,大多数人仍然相信女人应该在婚后回到家里相夫教子。“大多数美国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男人是挣工资的主力,妻子不参与家庭之外的、或跟丈夫联袂搭档的全职劳动,孩子们则上学念书,而不是充当家庭劳力。”大萧条时期的欧洲各国曾尝试推出社会鼓励男人养家式家庭,“二战”结束后,欧洲和北美的国家则为“男人养家、女人持家”的婚姻模式提供了更实际的政策,被援引的一个例子就是:1947年,伊利诺伊大学免除了女学生的学期论文,目的是让她们能够学习做6个小时临时保姆,为未来担当妻子、母亲以及主持家庭生活做好准备。另一个数据是:到1950年,在美国差不多一半女人在19岁的时候就结婚了,到24岁有70%已婚。“在20世纪50年代上大学的女人当中,有三分之二的人中途退学,通常是为了结婚。”这种对结婚的热情一直持续到60年代初,社会学家称之为“漫长十年”,它是历史上独一无二的西方婚姻的黄金时代。“迟至1961年,一项针对年轻女性所作的调查发现,几乎所有人都期望到22岁的时候能把自己嫁出去,大多数人希望有4个孩子,所有人都想在第一个孩子出生的时候永久性地离开工作岗位。”而那些婚姻咨询专家们为女性提供的最好职业选择就是,女人应该从事跟她们作为妻子和母亲的主要角色并不冲突的工作,比如艺术或者社区志愿工作者。
爱丽丝·门罗就成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然后在“漫长十年”中步入婚姻。结婚、退学,做年轻的全日制主妇,现在看来,她所经历的一切都在她所处的时代中,是那个时期普通女性必须面对的选择。她后来坦承,就像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结婚这件事在她们那个年代给女人的压力如此之大,她甚至觉得自己当初那么早结婚就是为了能够安定下来,将注意力重新集中于写作。在门罗的回忆里,生活在温哥华北郊的那几年无聊至极,总有难以逃脱的主妇聚会,洗衣服、织毛衣或者羊毛地毯最佳保养方法之类的家长里短令她感到窒息。在她的《留存的记忆》里,对这种生活有入骨的描写:“在那个年代,年轻的丈夫们是很一本正经的。不久前他们还是求爱者,几乎是玩物,奴颜婢膝,因为性的痛苦而绝望。当婚姻之实已是板上钉钉,他们就变得果敢、挑剔。每天早上去上班,脸刮得干干净净,年轻的脖子上打着领带,在无名的工作中打发一个又一个白天;晚饭时回家,挑剔地看一眼晚餐,抖开报纸,举着,挡在自己与厨房、疾病、情感和孩子的一团混乱中间……”
虽然成名后被赞誉拥有无人媲美的“精准”描述生活的能力,门罗却从来不是摩登女性和知识精英——不是《第二性》的西蒙·波伏瓦,也不是忧愁的萨冈,她只是尽力做到,即便站在狭窄的厨房里,也用心去看外面不断变化的世界。主妇爱丽丝·门罗和其他主妇的区别或许就在于,她依靠“和妻子、母亲的主要角色并不冲突”的写作,在内心保持着自我认知。
与詹姆斯离异后,爱丽丝·门罗搬回了安大略省,4年后嫁给第二任丈夫杰拉德·弗雷林。和门罗一样,弗雷林也曾就读西安大略大学,他是退伍军人,比门罗高三个年级,在那里取得英语和哲学的学位后,又研读了地理学,成为一名地理学者,曾参与编撰14年版的《加拿大国家地图集》。在朋友们眼中,他是一个非常有好奇心的人,喜爱绘画和诗歌以及一些在别人眼里毫无意义的事物。有记者问过门罗,他们是怎么相识的?门罗回忆,其实她在18岁时就很迷他,但弗雷林当时有喜欢的女孩,她鼓足勇气将自己写的第一篇《影子的尺寸》拿去给他看,他却心不在焉地把她支给了另一位编辑。这篇发表时,弗雷林已经毕业了,他给门罗写了一封信,对极为称赞,却没有更多的其他表示,门罗因此而失落,他们中断了联系。直到20年后,弗雷林从广播节目里听到对门罗的一次访问,猜测她离婚了,按照电台提供的地址找到了她,并约她共进午餐。对这次恋情,门罗跟《巴黎评论》的记者是这样描述的:“我们去了教师俱乐部,居然在午餐时间分别喝了三杯马丁尼酒。当时我俩都挺紧张,不过很快就熟悉彼此了。下午行将结束时,我们就已经在商量要住到一起了。确实是进展神速。”
婚后,弗雷林赞成门罗继续保留前夫的姓氏,两人在安大略省西南部的小镇克林顿(Clinton)旁边的一个农场里生活至今,那里是弗雷林母亲的家,离门罗出生的地方也很近。克林顿是个只有3000多人的安静小镇。1994年,《巴黎评论》的两位撰稿人前去拜访门罗,在报道中描述了他们生活的环境:“门罗和她丈夫长大的地方距他们现在的居所均不到20英里。我们所途经、所欣赏乃至用过餐的每一所建筑,他们几乎都对其历史了如指掌。我们询问就近是否有任何种类的文学圈子,然后得知,尽管戈德里奇有一所图书馆,但如果想找一家像样的书店,至少得去30英里开外的斯特拉福德。我们又问及当地是否还有其他作家,于是门罗开车载我们经过一栋年久失修的房子,房后的门廊上坐着一个人,他敞开胸脯、蜷缩在打字机前,周围全是猫咪。门罗说:‘他每天都坐在那里,风雨无阻。我不认识他,但我特别好奇,想知道他到底在忙些什么。’”
在克林顿,她拥有了最安静、最平稳的婚姻。50岁的门罗以每四年一本集的密度写作,进入到自己的创作高峰期。《逃离》、《公开的秘密》、《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幸福过了头》……每一本都得到评论界好评,其中《逃离》在2009年获得英国第三届布克国际奖。门罗说她无法想象停止写作,她规定自己每天写够一定的页数,从不间断,就算一篇刚刚完成,也马上进入下一篇。如果哪天将有特殊安排而不能工作,她会提前把那些页数写出来。“住在小城镇里,你能得知更多消息,关于各色人物的消息。”她不再像早期写小镇女孩在成长中和家庭、和小镇生活做出的妥协,她开始写一些中年女性的孤独,写她们如何在日常的消逝中逃离,在家庭责任中努力为自己开辟出一点空间。用门罗自己的话来说,她后期的私人化写作越来越少了,转而写基于观察的。就像她所喜爱的美国南方的女作家:尤多拉·韦尔蒂(Eudora Welty)、弗兰纳里·奥康纳(Flannery O'Connor)、卡森·麦卡勒斯(Carson McCullers),门罗写身边的普通人和小镇的边边角角,写中年已逝和老年将至。弗雷林陪伴她从45岁写到82岁,2013年4月,在她获得诺贝尔奖的6个月前,他安然去世于克林顿镇。
这里高中生已经看完这么说吧,每本书都是会给人带来影响的,随着时间会淡化。又不是内容不当,没有不适合高中生看的,适合男生看的这一说法,只是说,如果你想了解作者,或者说有类似经历容易引起共鸣,或者只是慕名学习拜读,当然是没问题的。你只是在繁忙学业的空隙择书看的话,有多余的时间我建议还是看下去吧。《逃离》一篇我不喜欢,篇幅长了还缺铺垫,表达意思却十分简单。个人意见。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