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发汽车商品企划_汽车
日本位于东亚,是一个狭长的岛国,石油、煤炭等自然极为贫乏,地震等自然灾害又相对较多的国家。日本法西斯发动的侵略战争不仅给亚洲国家和民族带来巨大创伤,“帝国主义战争同样也给日本国家和民族酿成深重的灾难。”二战使日本战前积累的财富丧失殆尽,战后经济陷入崩溃的边缘。国家财产的损失情况,“据战后复兴院调查,因空袭而遭到破坏的城市有119座,烧毁房屋240万户,受灾人数为880万人,直接财产损失达643.9亿日元。”日本战后的工业产量仅为战前1937年的20%,通货膨胀严重,粮食奇缺,生产几乎陷入停顿,战败的阴影笼罩在大多数国民心中。
但是,就在这遍体鳞伤,满目疮痍的一片废墟之上,日本抓住世界经济重心向太平洋转移的机遇,在“冷战”的背景下,结合日本国情,掀起工业化的高潮,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1951年日本经济恢复到了战前水平(指1934--1936年平均水平)。”在此基础上,“到1955年实现了全面恢复。”商品出口额有了较大增长,国际收支也实现了平衡。经济的超高速增长,使日本经济规模急剧扩大,国民生产总值先后超过了印度和加拿大。到“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为88亿美元,居美国、西德、英国、法国之后,占第五位。此后便过关斩将,连下三城:1966年超过法国,1967年超过英国,1968年超过西德(日本为1419亿美元,西德为1322亿美元),跃升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强国。”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的诱因,是由多方面构成的,既有主观的,又有客观的。
从客观上分析,主要是当时国际、国内都出现了有利于日本经济发展的环境。首先,战后初期的民主改革是经济振兴的基本前提。这次改革的目的是“鼓励日本人民培养起争取个人自由,尊重日本,特别是宗教、集会、言论和出版自由的愿望。并鼓励日本人民建立的代议制的团体。”民主改革涉及到修、农地改革、解散财阀和进行劳动改革等,对日本现代化进程关系重大。其次,战后日本利用国际原料、燃料价格低,特别是“在13年石油危机爆发前,利用国际上廉价的石油能源来发展经济。”加之当时工业品价格偏高,对于贫乏的日本极为有利。第三,美国经济上的扶持和本国军费的锐减。美国出于“冷战”全球战略需要,在经济上大力扶植日本。随着美苏对峙以及新中国的建立,美国就把日本纳入它远东战略之中,使日本成为美国称霸亚洲的基地和反苏的堡垒。据统计,“1946年至1950年6月底,美国对日本的各项援助和累计金额达30亿美元。”在美国的“保护”之下,日本没有沉重的军费负担,“日本军费开支在1944年占国民生产总值的98.9%,17年降为0.88%,是资本主义强国中最低的。”军费开支的骤减使日本经济发展有了充足的资金保障。第四,美国的军事定货,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朝鲜战争爆发后,日本立即变成美军的兵站和军需的供应基地,大批量的各种军事定货,使处于萧条状态的日本经济运转起来,犹如一颗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使徘徊不前的日本经济走出低谷。据统计,“自战争爆发至1953年7月签定停战协定止,‘特需’累计达24亿美元,到1955年则达36亿美元。”在随后的60年代日本又战争财,“因越南战争得到40亿美元的军事定货。”。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是战后日本历史的转折点。第五,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对日本经济的飞跃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力。到“60年代末日本淘汰了30%的传统工业,新技术、新产业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
从主观上看,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诱因与日本制定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取的一系列成功的经济政策是分不开的。
一、强化凯恩斯理论,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战后日本推行凯恩斯理论,利用国家的力量,加强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引导和控制,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1、加强资本主义经济的性。战后初期日本制定许多经济,如“1948-1949年两次制定了‘经济复兴五年试行方案’;1951年又编制‘自立经济的三年。’”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战后中期又在“1955年底鸠山内阁制定《经济自立五年》(1956-1960);1957年12月,内阁制定《新长期经济》(1958-1962年);1960年池田内阁时期制定的《国民收入倍增》”等等。通过这些,避免了资本竞争中的一些盲目因素,使日本经济有了连续性发展的基础。2、发展国有企业,到1965年,国营企业占日本全国固定资产总额的15.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弥补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某些缺陷,促使了日本经济的高度繁荣。
二、取多种措施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加资本总量。1、大力发展教育,重视培养人才。日本在1947年进行教育改革,改行九年义务教育。“1950年九年义务教育完全普及,就学率达99%;1965年初中毕业升入高中的比率达69.6%;10年高中毕业升入大学的比率达23.6%。”又加大对教育的投资“1950年教育经费为1599亿日元,12年增至40244亿日元,在当年预算中占20%。”高度重视教育的结果,为经济的现代化提供了充分数量的优秀工人及科技人才,成为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人才。2、引进大量国外先进技术。50年代日本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的数量:“1950-1954年度为446件,1955-1959年度为577件,1960-1964年度为2039件。”可见日本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之快。到19年,日本系统的、大规模的引进3.1万项世界先进技术,其中一半来自美国。引进主要以购买技术专利和图纸的方式进行,再结合本国特点改造提高,结果使日本工业在短时期内集中了其他国家长期以来开发的成就,而且节省了巨额资金。“据统计1945-10年,日本只付出60亿美元就得到了国外耗费1800亿美元才研制出来的技术。”当时日本人有个口号:“一号机引进,二号机国产,三号机出口。”3、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和独特的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日本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重教育、重和谐、守纪律和节俭、勤劳的优秀传统,有利于职工增强对企业的荣誉感,有利职工形成与企业同舟共济的忠诚心理,对日本经济的高度发展有积极意义。企业管理体制实现人员专家化、方法科学化、技术自动化、机构高效化,这些独特的管理体制对于提高劳动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积极推行高投资政策,扩大投资规模。战后日本迅速掀起投资热潮,“按照经济企划厅的估计,1956年日本企业设备投资额,将比上一年增长7.8%,然而实际上却增长了57.6%。”1955-10年的15年中,日本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了115倍以上。“日本投资额占支出的比率,1960年为35%,1965年为47%,10年又上升为52%。据17年统计,日本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6%,相当美国的1.4倍,高于英、法、联邦德国、意四国同年投资的总和。”固定资本的投资的重点是对电力、钢铁、机械等基础工业和电子、化学、汽车等新兴工业。进行大规模投资,不仅使日本迅速建立起了以钢铁为中心的工业体系和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而且大大加快了各部门固定资本的更新,提高了企业技术设备和现代化水准。
四、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日本利用所处太平洋上优良港口的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对外贸易迅速增长,给日本带来了巨额利润,日本“60年代后半期,输出的增长率超过生产的增长率。贸易黑字1968年为25亿美元,10年达到40亿美元。”日本将这些巨额利润一部分再投资到生产领域,继续促进日本经济增长。同时外汇储备迅速增多,据统计“10年末为20.05亿美元(居世界第十位),12年末增长至183.65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 这些巨额的外汇储备,增强了日本的经济实力。
五、自民党长期的执政,使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稳定。1955年11月15日,日本自由党和民主党合并组成自由民主党(简称自民党)。由于自民党在议会中占据决大多数席位,所以“1955年体制的实质就在于,他实际是保守的自由民主党一党执政的体制。从此,日本开始了由自由民主党长期执掌的历史。”从50-60年代的执政实践看,历届对内对外政策是一脉相承的。在经济方面,自由民主党广泛的干预经济生活,制定,致力于新产业的培育与开发,加大资金投入,取了促进资金积累的特别措施。在政治和社会方面,制定了和颁发了一系列以实现稳定为目标的法令,加强对人民的控制;自由民主党的对外政策,各届都竭力追随美国。
综上所述,日本和人民在二战的废墟上,仅仅用了二三十年,就将一个千疮百孔、满目疮痍、笼罩在核恐惧的国家建设成了一个现代化工业强国。就其发展的诱因,既有二战后国际环境的客观原因,也有日本本国的主观原因,而且这两种原因是共同起作用的。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亚洲乃至整个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日本位于东亚,是一个狭长的岛国,石油、煤炭等自然极为贫乏,地震等自然灾害又相对较多的国家。日本法西斯发动的侵略战争不仅给亚洲国家和民族带来巨大创伤,“帝国主义战争同样也给日本国家和民族酿成深重的灾难。”二战使日本战前积累的财富丧失殆尽,战后经济陷入崩溃的边缘。国家财产的损失情况,“据战后复兴院调查,因空袭而遭到破坏的城市有119座,烧毁房屋240万户,受灾人数为880万人,直接财产损失达643.9亿日元。”日本战后的工业产量仅为战前1937年的20%,通货膨胀严重,粮食奇缺,生产几乎陷入停顿,战败的阴影笼罩在大多数国民心中。
但是,就在这遍体鳞伤,满目疮痍的一片废墟之上,日本抓住世界经济重心向太平洋转移的机遇,在“冷战”的背景下,结合日本国情,掀起工业化的高潮,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1951年日本经济恢复到了战前水平(指1934--1936年平均水平)。”在此基础上,“到1955年实现了全面恢复。”商品出口额有了较大增长,国际收支也实现了平衡。经济的超高速增长,使日本经济规模急剧扩大,国民生产总值先后超过了印度和加拿大。到“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为88亿美元,居美国、西德、英国、法国之后,占第五位。此后便过关斩将,连下三城:1966年超过法国,1967年超过英国,1968年超过西德(日本为1419亿美元,西德为1322亿美元),跃升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强国。”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的诱因,是由多方面构成的,既有主观的,又有客观的。
从客观上分析,主要是当时国际、国内都出现了有利于日本经济发展的环境。首先,战后初期的民主改革是经济振兴的基本前提。这次改革的目的是“鼓励日本人民培养起争取个人自由,尊重日本,特别是宗教、集会、言论和出版自由的愿望。并鼓励日本人民建立的代议制的团体。”民主改革涉及到修、农地改革、解散财阀和进行劳动改革等,对日本现代化进程关系重大。其次,战后日本利用国际原料、燃料价格低,特别是“在13年石油危机爆发前,利用国际上廉价的石油能源来发展经济。”加之当时工业品价格偏高,对于贫乏的日本极为有利。第三,美国经济上的扶持和本国军费的锐减。美国出于“冷战”全球战略需要,在经济上大力扶植日本。随着美苏对峙以及新中国的建立,美国就把日本纳入它远东战略之中,使日本成为美国称霸亚洲的基地和反苏的堡垒。据统计,“1946年至1950年6月底,美国对日本的各项援助和累计金额达30亿美元。”在美国的“保护”之下,日本没有沉重的军费负担,“日本军费开支在1944年占国民生产总值的98.9%,17年降为0.88%,是资本主义强国中最低的。”军费开支的骤减使日本经济发展有了充足的资金保障。第四,美国的军事定货,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朝鲜战争爆发后,日本立即变成美军的兵站和军需的供应基地,大批量的各种军事定货,使处于萧条状态的日本经济运转起来,犹如一颗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使徘徊不前的日本经济走出低谷。据统计,“自战争爆发至1953年7月签定停战协定止,‘特需’累计达24亿美元,到1955年则达36亿美元。”在随后的60年代日本又战争财,“因越南战争得到40亿美元的军事定货。”。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是战后日本历史的转折点。第五,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对日本经济的飞跃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力。到“60年代末日本淘汰了30%的传统工业,新技术、新产业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
从主观上看,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诱因与日本制定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取的一系列成功的经济政策是分不开的。
一、强化凯恩斯理论,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战后日本推行凯恩斯理论,利用国家的力量,加强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引导和控制,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1、加强资本主义经济的性。战后初期日本制定许多经济,如“1948-1949年两次制定了‘经济复兴五年试行方案’;1951年又编制‘自立经济的三年。’”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战后中期又在“1955年底鸠山内阁制定《经济自立五年》(1956-1960);1957年12月,内阁制定《新长期经济》(1958-1962年);1960年池田内阁时期制定的《国民收入倍增》”等等。通过这些,避免了资本竞争中的一些盲目因素,使日本经济有了连续性发展的基础。2、发展国有企业,到1965年,国营企业占日本全国固定资产总额的15.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弥补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某些缺陷,促使了日本经济的高度繁荣。
二、取多种措施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加资本总量。1、大力发展教育,重视培养人才。日本在1947年进行教育改革,改行九年义务教育。“1950年九年义务教育完全普及,就学率达99%;1965年初中毕业升入高中的比率达69.6%;10年高中毕业升入大学的比率达23.6%。”又加大对教育的投资“1950年教育经费为1599亿日元,12年增至40244亿日元,在当年预算中占20%。”高度重视教育的结果,为经济的现代化提供了充分数量的优秀工人及科技人才,成为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人才。2、引进大量国外先进技术。50年代日本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的数量:“1950-1954年度为446件,1955-1959年度为577件,1960-1964年度为2039件。”可见日本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之快。到19年,日本系统的、大规模的引进3.1万项世界先进技术,其中一半来自美国。引进主要以购买技术专利和图纸的方式进行,再结合本国特点改造提高,结果使日本工业在短时期内集中了其他国家长期以来开发的成就,而且节省了巨额资金。“据统计1945-10年,日本只付出60亿美元就得到了国外耗费1800亿美元才研制出来的技术。”当时日本人有个口号:“一号机引进,二号机国产,三号机出口。”3、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和独特的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日本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重教育、重和谐、守纪律和节俭、勤劳的优秀传统,有利于职工增强对企业的荣誉感,有利职工形成与企业同舟共济的忠诚心理,对日本经济的高度发展有积极意义。企业管理体制实现人员专家化、方法科学化、技术自动化、机构高效化,这些独特的管理体制对于提高劳动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论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诱因(二)
三、积极推行高投资政策,扩大投资规模。战后日本迅速掀起投资热潮,“按照经济企划厅的估计,1956年日本企业设备投资额,将比上一年增长7.8%,然而实际上却增长了57.6%。”1955-10年的15年中,日本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了115倍以上。“日本投资额占支出的比率,1960年为35%,1965年为47%,10年又上升为52%。据17年统计,日本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6%,相当美国的1.4倍,高于英、法、联邦德国、意四国同年投资的总和。”固定资本的投资的重点是对电力、钢铁、机械等基础工业和电子、化学、汽车等新兴工业。进行大规模投资,不仅使日本迅速建立起了以钢铁为中心的工业体系和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而且大大加快了各部门固定资本的更新,提高了企业技术设备和现代化水准。
四、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日本利用所处太平洋上优良港口的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对外贸易迅速增长,给日本带来了巨额利润,日本“60年代后半期,输出的增长率超过生产的增长率。贸易黑字1968年为25亿美元,10年达到40亿美元。”日本将这些巨额利润一部分再投资到生产领域,继续促进日本经济增长。同时外汇储备迅速增多,据统计“10年末为20.05亿美元(居世界第十位),12年末增长至183.65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 这些巨额的外汇储备,增强了日本的经济实力。
五、自民党长期的执政,使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稳定。1955年11月15日,日本自由党和民主党合并组成自由民主党(简称自民党)。由于自民党在议会中占据决大多数席位,所以“1955年体制的实质就在于,他实际是保守的自由民主党一党执政的体制。从此,日本开始了由自由民主党长期执掌的历史。”从50-60年代的执政实践看,历届对内对外政策是一脉相承的。在经济方面,自由民主党广泛的干预经济生活,制定,致力于新产业的培育与开发,加大资金投入,取了促进资金积累的特别措施。在政治和社会方面,制定了和颁发了一系列以实现稳定为目标的法令,加强对人民的控制;自由民主党的对外政策,各届都竭力追随美国。
综上所述,日本和人民在二战的废墟上,仅仅用了二三十年,就将一个千疮百孔、满目疮痍、笼罩在核恐惧的国家建设成了一个现代化工业强国。就其发展的诱因,既有二战后国际环境的客观原因,也有日本本国的主观原因,而且这两种原因是共同起作用的。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亚洲乃至整个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