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集团官方_上汽集团最新消息
1.上汽终止收购神州租车,陈虹称未来运营方面双方未达成一致
2.吉利欲合并沃尔沃,市值或超越上汽集团
3.资讯:上汽集团体系化赋能 百亿级科创巨头智己汽车驶上赛道
4.上汽大众总经理级别
5.上汽集团:与浦东新区和阿里巴巴联合打造“智己汽车”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自2018年以来持续的车市调整期,再叠加上半年的疫情“黑天鹅”,让整个行业承受巨大压力。而越是逆境,越是自我调整的好时机。上汽荣威深谙其中的道理。
2020上半年,上汽荣威动作频频。在刚刚过去的5月,荣威全新R标”与新狮标同时亮相,这标志着荣威全面开启品牌向上的新征程。
当然,新征程意味着开始,也意味着新道路。在荣威的规划中,新道路不仅仅是R标,还包括高端化的新开始:L品牌。
据了解,这个象征着更加高端的纯电动L品牌将取独立运营的策略,以平行于荣威、名爵两大品牌。关于这个L品牌,在上汽荣威之前的中是M品牌,但后来被改为L品牌。
L品牌是什么?其实它是上汽的全新纯电动高端品牌。对于上汽而言,R标与L品牌,未来会有两个全新,但定位不同的电动汽车品牌。如果用更加具体的对比,可以理解为东风体系的H品牌和北汽的ARCFOX在整个品牌中的地位,以北汽为例,既有北汽新能源,又有ARCFOX;上汽则是既有R标品牌,也有L品牌。
新品牌的小组成员由原上汽乘用车公司副总经理蒋峻为具体总负责,还包括刘涛和林家瑜。L品牌的成立意味着,在上汽集团自主品牌板块中,未来会有两个全新,但又不同的电动汽车品牌—上汽荣威R品牌和上汽L品牌。
L品牌,早就存在于上汽的规划之中
根据e汽车的内部消息,L品牌项目是上汽集团内部早已立项的项目,但是因为疫情和市场环境、竞争对手节奏的原因,这个项目目前在上汽集团内部拥有很高的权限,新车的进展也非常快,预计明年下半年就会与消费者见面。
这个高端的L项目,也没有引入新人,主要人员架构都是由上汽“老人”组成。上汽L品牌是原上汽乘用车公司副总经理蒋峻总负责,原MG品牌市场运营部总监林嘉瑜和原荣威品牌市场运营部总监刘涛具体负责。
虽然关于L品牌的相关信息被披露得不多,但是从刚刚结束的“2020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我们能从中一窥一二。上汽集团副总裁陈德美在论坛上表示,上汽正在加快研发新一代电动汽车专属架构和三电技术,同时全球首款5G量产车将在2020年上市。很有可能L项目的产品将会使用新一代的电动汽车专属架构。
车市红海,L品牌胜算几何?
在5月的双标活动之后,不到2个月,第二个高端新能源品牌的消息就被披露出来,上汽集团今年冲劲十足,有望扭转目前的疲弱之势。作为中国最赚钱的汽车集团,上汽集团2019年全年营收达到8433亿,利润为256亿,以绝对优势领跑国内车市。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一汽、吉利、长城等大部分传统车企在燃油车市场冲高,上汽集团此次选择了纯电市场开启品牌向上。不得不说,这是上汽集团的“精明”所在。现如今,国内市场消费升级,高端市场的市占率不断提升,自主品牌纷纷加入这一阵营,合资豪华品牌不甘示弱,价格屡屡下探,导致这一细分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上汽集团若此时入局,结局难定。
而相比于在传统燃油车市场厮杀向上,国内新能源市场一片蓝海,上汽选择这一市场为向上的切入口,显然要比在传统市场拼个你死我活胜算要大很多。
L品牌,是上汽的底牌
从品牌定位划分上,L品牌高于荣威之前分裂出的新狮标和全新的R标,两者将在上汽集团在自主板块方面,形成了更全价格区间的覆盖,从而实现自主品牌的向上突破。
对国内车企来说,品牌高端化势在必行。实际上,从观致到WEY、到红旗、领克再到以及h品牌,中国品牌向上的目标从未停歇,其中不乏失败者。虽然目前的高端新能源市场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但足够的底牌才是能否顺利抢滩这一市场的基础。据悉,上汽正在加快研发新一代电动汽车专属架构和三电技术,而这一新的技术或是上汽的底牌。结合上文的内容,上汽的这张底牌,或许就是L品牌,它不仅是一个品牌,也将关系到上汽在新一轮竞争中的优势和地位。
自主品牌,如何破局高端市场?
毫无疑问,当下的自主品牌汽车市场,尚处在阵痛期和调整期。中国汽车品牌高端化,是一次破茧成蝶的机遇,同时面临严峻挑战,而最大挑战在于如何突破历史认知。如何破局?主要有以下几点:
找准时机。而最好的时机,就是当下。当国产汽车发展到一定阶段,“品牌向上”就成为必然诉求,目前中高端阵营的竞争日渐激烈,自主品牌高端化号角已吹响,只能“进”、不能“退”,倒退是没有出路的。
多方合作。可以取与优质企业合作,通过联合来提升产品的竞争力。这种合资合作未必是整车企业之间进行,也可以是车企与优质零部件企业展开多方位的合作。
打造品牌与用户的深度共鸣。对于自主品牌的高端化来说,应该让用户体会到触手可及的奢华,再进一步向更高端化递进。另外,在营销模式和服务理念上,摒弃原有的传统观念,学习新势力的创新模式,使新品有与传统品牌与众不同的新鲜血液。
精益求精。市场的消费结构正在升级,只有更精品,更高端的车型才能更好满足市场需求。
显然,上汽的打法是站在更大的格局,进行了更高层次的战略规划。无论是“M”还是“L”,荣威都在高端化的路上越走越远。
写在最后:
自主品牌冲高,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汽车的电动化和互联化一定是未来。只是从短时间来看,这条路上的确有很多荆棘和石头。作为中国汽车领域的重要力量,它必须冲高,也必须成功,因为这是中国汽车品牌的历史任务,也是上汽的使命所在。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上汽终止收购神州租车,陈虹称未来运营方面双方未达成一致
(文/彭科峰)高端新能源市场已经成为当前汽车行业难得的亮点。即便在今年上半年车市寒潮阵阵指示,国产特斯拉依然能保持月销上万。如今,作为国内最大的汽车集团,上汽集团也要加入这一新战场——有消息称,上汽集团将发力高端新能源,正推进全新电动智能汽车品牌项目,项目代号为“L”。据称,该项目被上汽集团内部视为“一号工程”。
理想很美好,但显示往往很骨感。这一次,上汽集团的L项目能够乘风破浪吗?
上汽入局高端新能源
作为拥有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上汽通用五菱、上汽大通、荣威、名爵等诸多品牌的大型汽车集团,上汽其实在新能源领域的动作并不算晚。只不过,和吉利、比亚迪等车企不同,上汽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路线。
2017年前后,新能源大势初现。比亚迪率先出手,推出纯电动汽车,此后吉利、奇瑞、北汽也相继跟进,出于补贴政策等方面的考虑,他们也都是选择油改电路线,销售纯电动车以抢占市场。
不过,上汽集团从一开始,主要选择的就是插电混合路线。当上海地区推出鼓励新能源的相关政策时,上汽荣威的插混车型依靠本土优势,销量也相对稳定。直到后来,荣威才推出纯电动车型,但也一直走的是性价比路线,也并不是集团业务的重点。
上汽集团之所以优先插电混合路线,固然和高层的决策有关,也和前些年纯电动车的续航不够给力有关。不过,当历史的车轮进入2020年,消费者对于新能源车尤其是纯电动车有了相对充分的了解,电动车尤其是高端新能源市场已经成为了新的蓝海市场。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汽加速推动L项目,也就并不那么令人意外。
据了解,“L”项目开始筹备于从2018年,主要定位为高端智能电动车,由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亲自挂帅。另外,“L”项目将由上汽成立独立公司进行运作,取与荣威、名爵平行的运营策略以及轻资产、重研发、市场化的资本模式。从这一角度看来看,上汽集团对于该项目寄予厚望。
高端新能源市场战火激烈
今年9月,国内新能源车产销均突破13万辆,显示出强劲的复苏和发展势头。这其中,高端新能源车和低端电动车的销量都不错,反而是中端价位的新能源车表现一般。
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9月,特斯拉销量11329辆,表现相当抢眼。此外,在价位和特斯拉接近的造车新势力领头羊蔚来汽车9月销量4708辆。这意味着消费者对于高端新能源车的接受程度在日趋提高。
事实上,不止上汽集团,北汽、吉利等车企也在高端新能源市场不断发力。北汽集团今年力推和麦格纳合作的高端电动车品牌极狐,首款车ARCFOX?α-T已经于2020北京车展正式亮相。而吉利汽车旗下的极星也是主打高端电动车市场,首款车极星2也已经开始量产。显然,在看到特斯拉和蔚来的成功之后,国内各大汽车巨头也在加速抢滩登陆,在这样的情况下,上汽集团的L项目也难言必获成功。
L项目对上汽集团来说意义重大
从行业大背景来看,电动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在日前举行的“2020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全体大会上,上汽集团总裁王晓秋透露,上汽将坚持在“纯电动、插电混动、燃料电池”三条技术路线上持续投入。上汽在2025年前,投放近百款新能源产品,在目前上汽新能源车型数量上再翻一番。显然,L项目也位列其中,并且意义重大。
上汽集团近年来的成功,主要原因还在于旗下合资品牌的强势。但近年来,上汽大众受困帕萨特中保研风波,连续多个月销量同比下降,而上汽通用的表现同样也不佳。目前来看,上汽通用五菱算是难得的亮点,而上汽乘用车旗下的荣威和名爵品牌,只能说不过不失。相比北汽、一汽和广汽,上汽的自主品牌应当算相对成功,但要实现自主品牌向上突围,目前荣威和名爵都未能做到。因此,高端新能源项目能否成功,对于上汽来说意义重大。
其一,上汽需要一个新项目来摆脱目前集团整体走势下滑的境况。上汽大众、上汽通用走势不明,上汽乘用车难有大进步,L项目一旦能够成功,必然能够帮助上汽集团收获更多人气,也能提振市场对于上汽的信心。
其二,在新能源的“高”、“低”两头,目前上汽通用五菱在低端新能源市场士气如虹,国民车宏光MINIEV的热卖奠定了上汽未来在这一领域的基础,但在高端市场,上汽目前的确没有代表性的作品。因此,L项目的推出,也是在填补上汽在这一市场的空白。
当然,目前来看,上汽并未透露L项目的更多信息。但一个立项两年的项目,也的确到了该揭开面纱的时候。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旦坐视特斯拉、蔚来、极星等对占市场,那么上汽集团要想虎口夺食,难度恐怕很大。但无论如何,在当下两大合资品牌形势不明的背景下,高端新能源项目,已经成为上汽致胜未来的重要砝码。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吉利欲合并沃尔沃,市值或超越上汽集团
公布收购神州租车(0699.HK)18天后,7月20日,上汽集团(600104)又发布公告称,为保护公司利益,上汽香港已决定终止上述交易。
而根据神州租车主要股东神州优车(838006)的最新公告,它在上汽集团之前接触的“接盘侠”——北汽集团一直没有停止对神州租车的收购。
神州优车的“一女谋二嫁”
从上汽集团公布对神州租车的收购,到其决定终止这一收购,只有短短的18天,交易双方原本在7月11日前后达成股权转让协议,究竟是什么让上汽集团改变了心意?
从7月20日曝光的两个公告中,我们不难发现,上汽集团宣布停止收购神州租车的前夜,在上汽集团和北汽集团之间徘徊的神州优车,已经准备将其持有的全部神州租车的股份转让给北汽集团相关公司。
上汽集团在7月20日的公告中简单解释,公司全资子公司上海汽车香港投资有限公司与神州优车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在后续股权转让协议谈判过程中,出现影响交易达成的新情况,交易双方未能在时间内就交割先决条件达成一致,为保护公司利益,上汽香港决定终止上述交易。
7月20日下午约14时,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在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举行的2020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上,回复股东提问时表示:“交易双方原本在7月11日前后达成股权转让协议,但在谈判过程中,出现一些新情况,一些交割先决条件未能达成一致,主要是关于神州租车未来运营方面。”他说:“我们收购一家公司不是只讲收购,更重要的是收购后的运营,本着对公司及股东利益负责的态度,我们及时终止这次交易。”
陈虹同时表示,“上汽香港7月2日与神州优车签署的只是《收购要约》,本来就是一个商业谈判,可能成功,也可能不成功,我们也在前次公告中提示了风险。”同时,“终止该交易不会对上汽的生产经营和发展造成影响。上汽将继续完善出行业务的布局和运营,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出行体验。我们既关注于已有业务的持续改善,也会关注并购市场的优质。”
消息发布后,上汽集团7月20日收盘于19.08元,较上一交易日上涨2.8%。神州租车则于7月20日下午停牌,停盘前股价为2.93港元,较前一交易日下跌4.87%。
天眼查信息显示,“神州系”核心人物陆正耀目前仍持神州优车10.05%股份。而神州租车第一大股东神州优车(838006)于7月19日晚间公告,为优化公司债务结构,公司拟以每股3.1港币的价格,向江西省井冈山北汽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或其指定第三方转让其所持参股公司神州租车有限公司的不超过4.43亿股股份,转让对价为最多约13.72亿港元。本次交易完成后,神州优车将不再持有神州租车股份。
这就意味着,经历种种波折后,北汽集团很可能成为神州租车背后的最终买家。
一波三折的股权出售
北汽集团收购神州租车的,披露在上汽集团之前。
此前的7月2日,神州租车公告称,董事会接获主要股东——神州优车和华平投资旗下的Amber?Gem?Holdings?Limited(以下简称“Amber?Gem”)通知,上汽集团全资子公司上汽香港已与主要股东于2020年7月2日签署收购要约,内容有关上汽香港拟以每股3.10港元的价格,收购神州优车及Amber?Gem持有的神州租车不超过6.1亿股股份,投资金额不超过19.02亿港元(约17.34亿元人民币)。最终交易数量以实际交割股份数量为准。
按照7月2日神州租车2.53港元的收盘价来计算,上汽此番收购神州租车溢价约22%。
按上述交易,上汽收购成功后,将持有神州租车已发行股本总额约28.92%的股份,将成为神州租车第一大股东。
当时,上汽已是神州优车在三个月内为神州租车寻找到的第三个“接盘侠”。在此之前,其另一主要股东Amber?Gem,以及战略合作伙伴北汽集团都有意坐上神州租车第一大股东的位置。
4月16日,神州租车曾发布公告称,神州优车将向Amber?Gem分两批转移所持有的神州租车股份。若两批股份收购都按推进完成,Amber?Gem将持有神州租车约27.22%的股本,成为神州租车第一大股东。
根据当时协议,第一批股权收购系Amber?Gem于2020年4月16日向神州优车全资附属公司按每股股份2.30港元的价格收购98608000股神州租车股份,占神州租车已发行股本总额的约4.65%。该笔交易已于4月22日完成,神州优车所持神州租车股份也从25.92%下降到21.27%。
第二批股权收购系Amber?Gem向神州优车全资附属公司按每股股份3.40港元有条件收购神州租车股份,总代价不多于115817260美元,以1美元兑7.7525港元的汇率计算不多于264080384股股份,此次收购最多占神州租车股本总额的12.46%。
但是,与Amber?Gem的第二批股权交易于5月30日叫停,当日双方订立一份终止买卖协议。
6月1日,神州租车公告透露了第二个“接盘侠”,神州优车与北汽集团在5月31日订立战略合作协议,北汽将向神州优车收购它在神州租车的全部持股份额。但公告明确表示双方股权交易相关细节还在商讨中,没有签订最终协议,也没有透露收购价格。神州优车方面表示:“这相当于一份意向协议,待具体细节商定后,才有可能签订正式协议。”
消息公布后,当日神州租车股价大涨,收盘时股价涨幅逾23%至2.22港元。
一个月后,外界没有等来北汽与神州优车正式签约的消息,而是等来了最新的“接盘侠”——上汽。
和北汽相比较,上汽除了收购神州租车最大股东——神州优车目前所持有的占比20.87%的全部股份外,还将进一步收购另一主要股东Amber?Gem手中约8%的股份。
但公告当时也表示,与上汽的这一交易的交割都还受限于若干条件,如主管或监管机构的批准或确认等。如果交易成行,神州优车持有的神州租车股份将被全部出售,出售股份所得之价款将优先用于偿还神州优车相应的股份抵押。
神州租车是中国汽车租赁行业龙头企业。2019年,神州租车年度营业收入76.9亿元,车队总规模约15万辆,遍布全国300余城市的网点布局超过1000家。
5月31日,神州租车发布2020年一季报显示,总收入为13.25亿元,去年同期为18.50亿元,同比减少28.3%。经调整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EBITDA)为5.47亿元,经调整EBITDA比率为57.7%,而去年同期分別为9.58亿元及65.8%。根据7月2日的收盘价格,神州租车当时总市值为53.6亿港元(约48.9亿元人民币)。而其7月20日下午停盘前的总市值为62.14亿港元(约56亿元人民币)。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资讯:上汽集团体系化赋能 百亿级科创巨头智己汽车驶上赛道
[?亿欧导读?]?国际化,中国车企的“最终梦想”。
作者丨钱漪
编辑丨郝秋慧、张嫣
距离成为一家世界级汽车集团,吉利似乎又近了一步。
最新的消息是:2月10日晚间,沃尔沃汽车发布消息称,正与吉利汽车筹划将双方业务进行整合,从而组建一个更加强大的全球企业集团。重组后,吉利将不仅100%控股沃尔沃,领克汽车、极星等品牌也将进入新汽车集团体系。未来,新集团或将在斯德哥尔摩上市。
10年前,吉利并购沃尔沃这个“穷小子娶公主”的故事,看起来有了一个更圆满的结局,掌门人李书福得偿所愿。
双方合并后,吉利汽车的市值可能会超越上汽集团,成为中国市值最高的汽车集团。
2月12日收盘,吉利汽车市值已达1354.80亿港元(约合1200亿元人民币),投资机构保守测算,沃尔沃估值在120亿-180亿美元之间——这意味着重组合并后,公司市值将在300亿美元左右。按双方2019年销量估算,合并后销量将达到222万辆,净利预计可达154亿元。与全球车企市值排名第九位的福特公司相当。
在资本市场上,吉利汽车的股价已经不复2018年2100亿市值的高位,这与中国汽车市场增速放缓不无关系。作为自主品牌头部车企,近年来吉利的日子并不好过——高端化遇困、净利润下滑,每家车企都在遭遇的难关在上市公司身上,则被不断放大。
吉利需要新题材支撑股价,并给人们更大的想象空间。
吉利与沃尔沃的合并,显然是一个“好故事”。另一方面,这也是吉利汽车不断成长的最好解读。从刚合并之初在沃尔沃董事会上的被排挤,到如今双方合并,吉利对于沃尔沃的控制力正在不断加强。
不仅是沃尔沃,近年来,吉利买下宝腾汽车、路特斯汽车等外国车企,海外之路越走越远。
外媒分析认为,此番重组也有利于吉利获得资金,偿还债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9月底,吉利净债务为81亿美元,是2018年同期的两倍多。在此期间,李书福斥资数十亿美元收购或增持了梅赛德斯奔驰母公司戴姆勒、沃尔沃以及路特斯汽车等公司的股份,还收购了飞行汽车生产商Terrafugia?Inc。
如今,吉利的国际化故事,要开启新的一章。
01“蛇吞象”之后
2002年,吉利在浙江临海召开了一次中层干部会议上,李书福忽然提出一个石破天惊的构想:“我们要去买沃尔沃,现在起就应该做准备了!”当时,吉利汽车刚拿到汽车生产许可证。
在那时,李书福就已经规划:通过收购,走入欧美市场。
2010年,在质疑声中,吉利以18亿美元从福特手中艰难收购每况愈下的沃尔沃。当时的吉利营收勉强突破200亿元,而沃尔沃汽车营收达到1130亿瑞典克朗(约合822亿人民币),不及沃尔沃的四分之一。
“蛇吞象”并不容易。然而,故事的走向让人意外。
收购之初,吉利和沃尔沃在技术研发、品牌知名度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为缓解双方之间的矛盾避,李书福定调:“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双方是兄弟关系,不是父子关系。”这一管理智慧为后来双方合作的不断深入奠定了基础。
当时,吉利提出:沃尔沃独立定位,塑造保持其独立品牌价值,以激发沃尔沃自身活力。
在品牌定位上,双方作出了明确区隔;市场战略方面,吉利致力于巩固沃尔沃在欧美传统市场地位的同时,共同积极开拓包括中国在内新兴国家市场,在各自优势市场相互托举借力。组织管理上,双方协商构建三层架构董事会,沟通明确规范双方职能,规避跨组织干涉等有可能出现的问题。
李书福的大手笔让沃尔沃起死回生。2011年开始,沃尔沃已经扭亏为盈,不仅营收及净利润逐年见涨,全球市场销量连续六年稳定上行,吉利也在沃尔沃技术协同的助力下登顶自主品牌第一。
2019年,沃尔沃汽车全球销量约为70.55万辆,同比增长9.8%,这也是沃尔沃汽车成立93年以来,年度全球销量首次突破70万辆大关。
作为沃尔沃汽车全球最大单一市场,2019年,中国市场销量占沃尔沃汽车全球销量的22%。数据显示,2019年沃尔沃汽车在华总销量约为16.14万辆,同比增长18.2%。其中,内地市场全年销量约为15.46万辆。
02?技术融合先行
在收购后的10年里,随着彼此认同度的提升,双方的合作在近几年开始突飞猛进。
2013年9月,吉利控股集团欧洲研发中心(CEVT)开始运营,集纳了吉利、沃尔沃的研发优势。依托哥德堡优势研发,在瑞典、中国杭州三地设立研发中心,开发全新的中级车模块架构和和相关部件。
基于CEVT,双方共同打造了CMA中级车基础模块架构平台——吉利汽车和沃尔沃汽车下一代中级车模块架构的共用体系,满足沃尔沃汽车和吉利汽车对未来紧凑型产品的多重需求,以期在沃尔沃和吉利之间实现最大程度的平台共享。
领克的诞生便是联合技术研发的产物,在CMA架构上,分别开发出吉利旗下的领克01-05系列和沃尔沃的40系列。
技术合作随之加快。
2017年7月,吉利控股与沃尔沃成立技术合资公司,通过相互授权的方式,实现整车架构技术、高效清洁动力总成等领域的前沿技术共享与零部件联合购。
2017年8月,吉利控股集团、吉利汽车、沃尔沃三方成立领克汽车合资公司。技术合资公司按照50:50的股比,通过相互授权的方式,实现整车架构技术、高效清洁动力总成等领域的前沿技术共享与零部件联合购。
技术融合先行,让规模效应和协同优势发挥地更为明显。凭借CMA模块化平台的技术支持、沃尔沃设计支持及欧美市场成熟营销经验,领克即是吉利品牌年轻化、差异化的尝试。
沃尔沃汽车总裁、CEO汉肯塞缪尔森曾表示:“领克独特的品牌定位和商业模式将与吉利汽车和沃尔沃汽车形成互补,我们将不遗余力地支持领克汽车的发展。”
核心部件研发方面,2019年10月,双方探讨合并发动机业务可能性。双方表示:此次整合将在研发、生产、购及运营方面的规模化效应进一步提升。
在技术不断融合的背后,是规模化摊薄成本的需求,也是双方关系的不断融洽与深度绑定。
03?资本故事
在全球经济下滑的大背景下,吉利与沃尔沃的重组无疑是个利好。
实际上,沃尔沃汽车曾数次传出独立IPO的消息,但在上市的讨论中,相关投资机构给出的估值远低于吉利对沃尔沃的预期。考虑到沃尔沃在短期内不会有爆款新车上市,未来一段时间增长动能或将触顶——对资本市场来说,沃尔沃独立IPO的潜在盈利能力和资产说服力尚且不足。这导致沃尔沃独立IPO进程多次延缓。
如果沃尔沃与吉利合二为一,在资本运作上将达到1+1>2的效果。
二者在经营上均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吉利在国内市场相较于竞争对手优势明显,那么沃尔沃借道吉利汽车在港股间接上市,受资本市场青睐的成算将大大提升。
对吉利而言,稳定资本市场、提振股价则是迫切需求。
自吉利汽车2005年港股上市至2018年的13年间,股价总体走势波动上升,在2018年达到2416.24亿港元(约合2172亿元人民币)的市值巅峰,股价从每股不到0.2港元暴涨150倍,至30港元高位。
但2018年车市凛冬降临后,全行业销量增长失速,吉利股价应声从高点被腰斩,低迷徘徊在每股15港元上下,两年来未见起势。
吉利背负不小的融资压力和资金压力,又囿于汽车产业低谷期,亟需好故事来获取融资并稳住股价。
单从经营层面来看,合并将带来全球化、成本及管理方面的效益增强。这与双方各自战略不谋而合,在此次双方披露的公告中,最核心目的同样如此——“在技术研发、成本控制和财务上更加有效协同”。
沃尔沃在十年间汽车经营情况不断改善,2019年销量达到71万辆,但在体量和地位上仍与一线豪华品牌有差距,属于二线豪华品牌,对于汽车市场影响有限。吉利虽心怀全球,但海外市场份额却不高。
以跨国巨头的标准来衡量,二者都有局限性,这便是重组合并的意义所在,如吉利内部公告提及,"此次重组的目的是使新公司成为一家强大的全球集团。"
04?猛踩国际化“油门”
作为最早出海的自主企业之一,吉利近年来保持"全球购"节奏,李书福遍寻全球范围内更广泛的合作,不放过任何一个良机。
2017年6月,吉利收购马来西亚DRB集团旗下宝腾汽车49.9%的股权,及英国跑车品牌路特斯51%的股权,为插旗东南亚市场开道。2018年年初,李书福再豪掷70亿欧元,一举购得戴姆勒集团近10%股份,吉利控股成为戴姆勒的新晋最大股东。
如果此番完成重组合并,新集团未来实现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上市,对吉利来说,将率先成为自主品牌中真正意义上的跨国车企,另外,领克原于2020年至2021年登陆欧洲和北美市场,届时也将依托沃尔沃在当地市场成熟的营销和品牌。
吉利汽车有夺取中国市场更高占有率的野心,沃尔沃汽车意图进一步巩固欧美市场地位,双方都加足马力布局国际化,重组整合一举多得、互利共赢。
吉利近年来在全球化布局上颇为突进,每一个动作都指向发展成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全球性车企这一终极目标。毕竟李书福对吉利汽车最初的愿望便是“生而全球”。
合并潮与淘汰赛已经开启,集团国际化作战成为产业转型时代的新特征。在大浪淘沙的时代中,各国车企品牌呈现高度集中化是必然趋势,如李书福对汽车行业一直以来的预判——未来中国汽车行业将只有两三家车企活着。
因此,吉利和沃尔沃此次资本层面整合,将着重打破组织结构壁垒,促进双方在研发和购体系及管理效率上的进一步融合,以应对全球化路上降本增效的挑战。迅速凸显吉利旗下沃尔沃、吉利、领克、极星等各品牌的独特品牌特性,培育市场认知与口碑,同时实现品牌矩阵与全球布局的合纵连横。
吉利和沃尔沃第二个“十年”正在翻开序章。
而另一个事实是: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电气化、自动驾驶、智能网联等冲击着汽车产业,白热化的竞争推动着车企直面变革,抱团取暖,在全球范围内寻协同和规模化效应,打破国际化壁垒,实现技术和资本联合出海。
2019年汽车界的合纵连横已初见端倪,FCA与PSA合并成世界第四大汽车集团,丰田与铃木斥资百亿日元各自持股,一汽、东风与长安注资T3项目,上汽与广汽抱团取暖……吉利将沃尔沃收入囊中,是业内联合作战的必然之举。
多方合作将提升利用率,降低成本,有助于协同打造成熟产品体系。如今自主品牌与传统跨国车企实力悬殊,要想在激烈角逐中虎口夺食,构建起自身的全球化体系竞争力,才有抵抗外部风险的能力。
距离“生而全球”的梦想,吉利又近了一步。但掌控一家全球车企并让它长远的发展,绝非易事。这家汽车集团表现如何?上市之后,资本市场将给出最客观的评价。
编辑:郝秋慧、奚亭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上汽大众总经理级别
在“秘密”推进近二年后,上汽集团高端智能纯电动车项目——L项目,于11月26日正式浮出水面。是日,上汽集团宣布,由上汽集团、浦东新区和阿里巴巴集团三方联合打造的百亿级“巨无霸”项目“智己 汽车 ”正式启动,落户浦东新区张江智能园区。
作为全新的用户型 汽车 科创公司,智己 汽车 致力于成为“智能时代出行变革的实现者”,将坚持机制与技术创新双向并举,用户与企业价值共生共赢,全力 探索 实现“软件定义 汽车 ”,开创用户价值企业新时代。
面对正发生深刻变化的经济 社会 和 汽车 行业,如今推出智己 汽车 ,对已经走过60多年发展历程的上汽集团意味着什么?站在凤凰牌、上海牌,抑或合资大众、通用,自主荣威、名爵的肩膀上,上汽集团又将赋予智己什么?
赋能智己不止于技术
11月26日,“”刘涛终于站在了台前。作为这一天发布的上汽集团高端智能纯电动车项目前身——L项目副组长的刘涛,在过去的18、19个月里一直处于“保密”的工作状态。尽管期间不断有消息传出上汽正在打造一个全新高端品牌,但大多都止于表面,对项目核心鲜有涉及。
“上汽从2014年全球第一个宣布‘新四化’,我们做了非常多的深入的技术、商业形态、对外合作的布局,形成一颗一颗‘珍珠’,但是还没有把它串成一串珍珠项链。L项目就是串起珍珠项链的绳子。”刘涛道出了智己项目在上汽集团面向未来布局中的重要地位。
过去10年,上汽集团市场地位在全球范围内持续提升,目前仍是国内综合实力最强的 汽车 集团。除在市场方面亮眼成绩外,上汽集团也在围绕 汽车 “新四化”进行创新转型。
2014年,上汽集团全球宣布“新四化”战略,在过去6年当中,上汽创新自主和前瞻布局当中做了大量投入。在前瞻技术领域,上汽全资投入了捷能、捷氢,及人工智能实验室、零束软件公司等;在生态领域,包括享道、车享家等共享出行业态……
“在前瞻布局,更多是上汽和全球核心进行的合作开发,比如说宁德时代,我们有两家合资公司;在车联网层面,斑马和阿里合作近期也进行了阶跃性的提升,尤其在底层操作系统。”在刘涛看来,上汽在过去六年当中进行了大量布局,这些都会成为未来智己 汽车 运作的核心。
如果说上汽集团的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网络安全和软件五大创新中心,横跨全球60多个国家的产业链布局,以及在智能制造领域的顶尖能力,是为智己 汽车 提供的强大技术“背书”,那么,上汽在海外市场、共享出行等方面的领先优势给予了智己 汽车 未来更大的想象空间。
以海外市场为例,数据显示,2019年上汽集团全年实现海外销量35万辆;面对疫情造成的不利影响,今年1-10月,上汽集团实现海外销量26.5万。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上汽旗下MG电动车已成为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市场最畅销的车型;而大通也已早已进入澳大利亚、南美等海外市场。
由此可见,上汽集团赋予智己 汽车 的不仅仅是技术,而是包括渠道、物流、零部件供应体系等全产业链的全体系赋能。
将智己打造为用户价值企业
“作为一家老牌 汽车 企业,上汽集团在整合能力和行业领导能力毋庸置疑,这也是其他造车新势力无法比拟的。”在业内人士看来,无论是上汽集团旗下15个整车品牌在各自细分市场的销量表现,还是已完成对延锋全面收购的华域 汽车 在零部件供应体系中的行业地位,抑或是生而全球的国际化战略及包括金融业务的多元化发展板块,都给与了智己 汽车 以坚强的后盾。
然而,即便如此,市场仍存有疑问——已进入存量市场竞争阶段的中国 汽车 市场还需要一个高端品牌吗?
答案是肯定的。
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国内 汽车 市场销量约10万辆,几乎恢复至疫情前水平。但新能源 汽车 同期销量仅90万辆,渗透率不足5%。按照最新发布的我国新能源 汽车 规划(2021-2035年),即便按至2025年新能源 汽车 销量占比20%计算,未来五年间新能源 汽车 也将有300%的增长。而按照普华永道最新报告预测,至2030年,中国纯电动车的市场渗透率将达到33%;欧盟纯电动车的市场渗透率将达到34%。这意味着,不仅是国内市场,包括欧洲在内的海外市场,新能源 汽车 亦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事实上,不但是数量,在发展质量方面,新能源 汽车 市场的潜力同样不容小觑。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跃升,人们对品质出行的需求正在与日俱增。收入增加奠定了消费升级的坚实基础。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超3万元,是十年前的2.2倍,为促进 汽车 消费升级打好了基础。
乘联会提供的有关特斯拉在国内一线城市销量超过传统豪华品牌的数据,便表明了这一点。
“上汽集团需要新载体来实现创新转型。”刘涛点明了智己 汽车 的使命。与此同时,上汽方面同样认识到,作为高端智能电动车车的智己 汽车 ,一定要创立全新的企业运营模式。“技术先进,市场给了你一个风口还不够,要做一个全新市场化高端品牌,必须在体制、机制方面进行大规模的创新,而且是底层的创新,不是小改小弄。”刘涛表示。
除在初创之初便引入包括浦东、阿里等在内的战略投资者,成为百亿级的科创巨头外,智己 汽车 还致力于成为一家革命性的用户价值企业,即, 探索 建立企业与用户“价值共同体”,用户将成为研发、生产、制造、营销等全业务链的驱动者,用车过程中产生数据,将通过AI人工智能自动化处理,推动产品迭代、品牌塑造。
“智己 汽车 希望站在未来企业形态的视角,实现企业范式的全面创新。”这或许便是智己 汽车 存在的价值。
上汽集团:与浦东新区和阿里巴巴联合打造“智己汽车”
没有权威信息显示,上汽大众总经理是什么级别。
2023年2月,根据上汽集团最新消息,贾健旭接任上汽大众总经理一职。
他的工作内容有:根据相关制度,负责本集团行政管理、档案管理工作;负责组织起草、审核、下发以乘用车集团名义发布的通知和各类公文等。
11月26日,买车网Buycar获悉,上汽集团发布消息称,高端智能纯电汽车——智己汽车落户浦东新区张江智能园区。据悉,品牌由上汽集团、浦东新区和阿里巴巴集团三方联合打造,致力于成为“智能时代出行变革的实现者”,将坚持机制与技术创新双向并举,用户与企业价值共生共赢,全力探索实现“软件定义汽车”,开创用户价值企业新时代。
上汽集团表示,智己汽车的诞生是上汽对用户“更美好出行”的回应和定义,品牌将充分运用自身强大的软件能力,实现产品的快速迭代和服务的持续进化,在全球电动智能的新赛道上,努力占据一席之地。
具体来看,智己汽车依托上汽创新成果,三电核心技术,智驾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网络安全和软件五大创新中心,以及智能制造领域的能力,为智己汽车提供了强大的“背书”。与阿里在车联网系统和新零售方面的合作,与英飞凌合资设立IGBT核心部件公司,与宁德时代在新能源电池上形成产业联盟,以及与中移动、华为等在5G技术方面的合作等,也将给新公司带来助力。
据了解,品牌后续还将结合业务的拓展,引入更多社会资本,构建更加开放的资本结构,专注于技术创新和应用,打造全新的运营模式,打破用户与企业的边界,实现用户与企业的“共创、共生、共享”,开创用户价值企业新时代,进而推动整个上汽的转型升级。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