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完C-IASI最新碰撞测试结果,我对国产车的安全性更有信心了

2.再谈碰撞,拿到美版“中保研”最佳都有谁?

3.汽车碰撞测试真的有用吗?

4.什么是碰撞标准

5.汽车百科知识:对撞·碰撞测试有参考价值

6.重磅解读2021版C-NCAP规则征求意见稿的十大变化

汽车测评碰撞试验标准有哪些要求吗_汽车碰撞测试项目

简要介绍了用于汽车碰撞试验的人。当然,碰撞人主要用于汽车碰撞试验,通常能够尽可能模拟车辆事故。汽车碰撞试验主要分为正面碰撞、侧面碰撞、后端碰撞和角度碰撞四种。将向你介绍在NCAP进行的正面碰撞试验。NCAP是新车评估的英文缩写,是最能测试新车安全性能的测试。新车上市前一般都要进行这个测试。所谓正面碰撞,就是车辆头部与障碍物的直接碰撞。常见的有三种,100%刚性护栏碰撞,40%重叠偏置正面碰撞,25%重叠偏置正面碰撞。

所谓100%刚性护栏碰撞,是指汽车头部与防撞墙完全接触。这种情况主要是检查安全带、气囊等乘员约束系统是否能合理匹配。在发生碰撞事故时,仅佩戴不带安全气囊的安全带或仅佩戴不带安全带的安全气囊不能有效保护乘员。事实上,当发生事故时,对乘员在安全带的作用下向前移动多远以及何时引爆气囊都有严格的要求。与汽车相撞的刚性护栏,一般可以理解为重量不低于70吨的钢筋混凝土砌块。在测试中,前端附有一块坚固的铁板和一块木板。在实际交通事故中,乘员经常遭受很大的冲击惯性,导致头部和胸部严重受伤和死亡。

这种碰撞与上述碰撞有三个不同之处。一种是在防撞墙前端安装蜂窝铝块。蜂窝铝的刚度类似于汽车前端的平均刚度,因此可以近似模拟为驾驶员看到前面有汽车行驶时撞到方向盘,两车部分错开的碰撞情况。汽车相对于蜂窝铝块偏置,偏置量为40%。碰撞速度不同,是64km/h。主要用途,主要用于评估前端碰撞能量吸收装置对乘员保护的有效性。它模拟了两辆车相撞的基本形式。

在这种碰撞模式下,车辆的一侧参与碰撞,但车身的变形会导致前部零件侵入驾驶室,严重影响乘员的安全。因此,这种碰撞类型也是美国-NCAP、E-NCAP和C-NCAP的测试项目。既然提到正面碰撞,那就有必要提一下2012年美国-NCAPIIHS新增的25%重叠偏置正面碰撞。25%重叠意味着试验车辆和刚性护栏之间的重叠率为25%。该试验要求试验车辆以64公里/小时的速度撞击1.5米高的刚性护栏。该试验比40%重叠偏移正面碰撞更严格。主要目的是提出更高的碰撞试验条件,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设计,保护乘客的安全。

看完C-IASI最新碰撞测试结果,我对国产车的安全性更有信心了

说到汽车安全,大家可能先想到的是交通事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数据,全世界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约125万,中国占了20.8%,超过26万人。这是一个比较可怕的数字了。

再说车,国内主流汽车安全标准体系有三大块,国标、企业自身以及第三方的碰撞测试机构。国标大家都很清楚,从车辆生产到下线销售,都必须符合国家的安全要求才能够推向市场,那也就是说符合国标是一台量产车必须具备的素质。

那么,国内消费者经常听到的第三方碰撞机构,在整车安全体系里是什么定位?中国有中保研和中汽研,两家都是以欧美国家的碰撞测试机构为蓝本,结合国内的情况和要求,各自建立一套测试标准。因为两家机构的测试项目不一样,出现的情况就是同一辆车可能在这家的碰撞测试成绩突出,在另一家却表现欠佳。整车安全需要整体评估,第三方的评测是一个必要的参考标准,但不是唯一的。厂商对于自身产品的安全把控是最重要的。

说到这,就不由地想起了帕萨特。大家买日本车是为了省油,买德国车是冲着质量去的。15年前大众是第一个在中国开始研究中国的各种道路安全事故的厂家,然后针对中国道路和交通事故的特点,研发国内车型,为了更全面地保护中国用户在道路上的行车安全。这时候,其他车企还在实验室埋头进行正面和侧面等常规碰撞测试呢。我去过位于安亭的上汽大众碰撞中心,从试验项目设立、试验实施到数据信息集、试验结果分析等各个环节,绝对严格按照大众汽车集团标准进行。

但是,具有超前理念的大众旗下的明星品牌、大家耳熟能详了20年的帕萨特,去年不可思议地栽在了中保研碰撞试验上。最近帕萨特在中保研进行了再次碰撞检测,成绩非常好。可能大家对帕萨特的最新考试成绩有不同的解读。我的看法是,整车安全性的改进和提升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

消费者重视车辆安全,无可厚非。当我们张着嘴巴,看着被撞得稀里哗啦的碰撞测试时,除了瞠目结舌,还可以再多想想。中保研大约两年前成立,两年里不知撞了多少车,当然碰撞结果好坏参半。我一般都怀着唯物主义辩证观来看待每次碰撞结果,不会因为一次差评否定一个车型,也不会因为一次好评就把某个车型捧上天。但我觉得帕萨特的两次碰撞很独特。我看到了两个亮点,一个是整车安全的提升是一个过程。如果德国人要做这个过程,可能会更漫长一点,人家叫精湛,杜绝应试,所以两次碰撞时隔几乎一年。另外一个亮点是,我在前面虽然说,第三方的评测是一个必要的参考标准,但不是唯一的,但是第三方测评在督促汽车生产企业全面考虑和提升安全,起着不可推卸的积极作用。

啰嗦了半天,我最想表达的是,整车的安全性是一个不断完善与优化的过程,车企对于车型的安全性改进都是对于车辆性能的长期规划和全面验证的结果,并非临时的应试过关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再谈碰撞,拿到美版“中保研”最佳都有谁?

2月16日,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管理中心公布了2019年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C-IASI,简称中保研)碰撞测试最新结果,长安CS75?PLUS以6项优秀(G)的卓越成绩,引起了业内广泛关注。

自去年C-IASI碰撞测试结果公布以来,众多参与测试的热销车型折戟沉沙,其中就包括了以安全见称的德系车型。想在C-IASI碰撞测试中获得高分?难度是非常大的。

C-IASI评测标准有多严苛?

C-IASI是由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中保研汽车技术研究院共同成立进行的高难度汽车安全测试。与其他汽车安全测评不同,C-IASI由与消费者利益立场一致的保险行业相关机构占据主导,旨在通过更严苛的测试,评估车辆安全性和车辆碰撞后的修复对保险公司带来的直接成本。因此其测试结果具有更高的独立性和可信度。

在测试项目上,C-IASI用与美国IIHS类似方式,有主驾25%偏置碰撞、侧面碰撞、车顶强度、座椅/头枕试验、行人保护、安全测试等,并以用"G"优秀、"A"良好、"M"一般、"P"较差来代表各项的结果。另外,测试车辆由管理中心在市场正规渠道随机购买,测试车辆均为低配车型。

IIHS,全称Insurance?Institute?for?Highway?Safety(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其安全碰撞的标准是世界上最严苛的,C-IASI评价标准几乎参照美国IIHS评价标准来执行,意味着碰撞强度远甩中国新车评价规程(C-NCAP)几条街。

通过表格我们看出,在侧面碰撞项目上,C-IASI的移动壁障要高出C-NCAP近2倍,而IIHS移动壁障更是达到了1500mm。

简单比喻的话,C-IASI模拟的碰撞对象是一辆如CR-V大小的紧凑型SUV,C-NCAP的碰撞模拟对象是速腾大小的紧凑型轿车,而IIHS模拟的碰撞对象则是离地间距更高的紧凑型皮卡。

轿车高度的壁障撞击车侧时,会先撞到下护板然后才是车门,下护板会吸收一部分冲击力。而壁障加高后,侧面碰撞直接撞到车门处,车窗、B柱受到的撞击力将提升,车身设计、材料刚性将面临更严苛的考验。

除此之外,C-IASI还参照IIHS引入了令车企闻风丧胆的正面25%偏置碰撞试验,车辆以64.4km/h的速度、25%的重叠率(驾驶员侧)正面撞击固定刚性壁障,通过模拟车辆在时速超过60km/h的状态下发生碰撞,根据车辆受损情况和车内人受伤情况分析安全质量。不久前,国产帕萨特就因此吃了大亏,获了较差(P)的成绩。

故此,在坊间,中保研被国内网友戏称为汽车界的"照妖镜"、荣获"国内史上最严碰撞标准"称号。

长安CS75?PLUS树立了国产车安全典范

于消费市场来说,汽车碰撞安全标准不断提高,是一件好事,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于车企而言,这更是一个自辨良劣的机会,只有对汽车安全足够重视,对汽车安全技术拥有前瞻性储备的企业,才能从容应对不同难度的考验,长安CS75?PLUS就是特别典型的例子。

C-IASI?2019年第二批长安CS75?PLUS测评结果显示:

在车内乘员安全指数方面获得优秀(G)评价,其中正面25%偏置碰撞、侧面碰撞、车顶强度、座椅/头枕测评结果均为优秀(G)。

正面25%偏置碰撞是测试车以64Km/h的速度,用车辆前部驾驶员一侧大约车宽25%的面积去撞击一个6英尺高的刚性屏障,驾驶员位置放置的是Hybrid?III?50th碰撞人,主要模拟现实中与对面来车、路边的树、电线杆等发生碰撞这样的事故。

碰撞后在现场用肉眼立刻可以观测到,车体结构部分,车门、A柱门槛等位置变形很小,前门门框、转向管柱及仪表板试验后状态稳定,乘员舱完整性极好,乘员生存空间得到有效保证。

打开车门后,可观察到约束系统的表现。安全气囊起爆正常,人头部染色正常染到气囊,A住、顶梁、玻璃等硬物部分没有染色,说明头部受到气囊良好保护,未发生与其他硬物接触;侧气帘起爆正常,对头部进行了有效支撑,未偏出车窗平面。

侧面碰撞后车门位移不大,B柱基本保持完整,侧气帘及安全气囊全部打开,顶棚保存完整。

长安CS75?PLUS的车顶强度项目同样表现出色。测试结果显示,该车峰值负荷为69240牛,达到车重的4.43倍,超越4倍的优秀标准,这也从侧面证明了长安CS75PLUS从A柱到B柱再到C柱的坚实用料,高强度钢比例颇高。

在车外行人安全指数方面,其头型试验得分为14.857分、腿型试验得分为6.000分、总得分为20.857分(得分率69%),最终获得优秀(G)评价。

在车辆安全指数方面,长安CS75?PLUS传感器类型为毫米波雷达+单目摄像头,其FCW得分为1分、AEB得分为5分、总得分为6分,最终获得优秀(G)评价。

长安CS75?PLUS在正面25%偏置碰撞、侧面碰撞、车顶强度、座椅头枕、行人保护及FCW/AEB测试环节中均拿到了优秀(G)评级,十分不容易,这些都说明了近些年来以长安汽车为代表的中国汽车行业取得了巨大进步。

若再把成绩拉通至2019?C-IASI全年测试过车型,跟长安CS75?PLUS处于同一水平等级的车型还有十多款。其中不乏来自宝马、沃尔沃、福特等世界知名品牌的车型。在C-IASI的标准下,长安CS75?PLUS和这些车型的安全性能是相当的!

可能有人会好奇,一个传统车企要推出一款新车,一般来说,从立项到量产,起码要3年左右的时间;而C-IASI是去年才公布,长安CS75?PLUS去年底就才上市。换句话说,长安CS75?PLUS的研发工作,远远早于C-IASI公布规细则便开展了,长安CS75?PLUS为何还能获得如此好的成绩?

答案是,近些年来,长安汽车一直是参照IIHS标准做的碰撞试验,而C-IASI评价标准又几乎参照美国IIHS评价标准来执行,所以长安CS75PLUS获得高分并不意外。

这种前瞻性,促使长安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敦促自己不断扩大对先进汽车安全技术的储备,主动承担起保障社会、消费者以及所有交通参与者的安全的重要责任。就像所有学霸都不会只满足于书本上教的、考纲里考的一样,他们之所以在考场上无往而不利,皆因他们的知识储备早已超过普通学生。因此,即使加大考试难度,他们依然能从容对付,举一反三。

故一直以来长安汽车拿到的碰撞成绩都很好:2012年长安逸动得到中国第一个五星,2013年XT也得到了五星,2014年睿骋得到自主品牌最高分,CS75打破了C-NCAP的记录达到了最高分,2017年长安CS95也获得了五星成绩……

安全,不仅仅局限于车身

除了被动安全,长安汽车认为车内的空气质量也很重要,如果苯含量超标长期呆在车内,对车内乘员的身体不会好。因此,作为《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修订GB/T27630-2011)征求意见稿的起草者及牵头编制者,长安汽车对于车内空气质量要求极为严苛。

除了严格把控气味及VOC,长安CS75?PLUS全系还搭载标配了Forest?Air森林空气净化系统+智能气候健康控制系统。

只需开启3分钟,车内空气从PM2.5浓度高达750ug/cm3的重度污染状态,降低到23ug/cm3以下森林空气品质。开启30分钟后,车内负离子浓度大于2800个/cm3,能有效杀菌。

一次性医用口罩可以防PM5.0防冠状,而Forest?Air森林空气净化系统拥有四层过滤网活性炭滤芯,能防体积更小的PM2.5颗粒,整体过滤效果接近于N95口罩。

在疫情肆虐的当下,能对车内乘客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

这正是长安汽车的安全跟其他车企不一样的地方。

长安汽车是一家工程师文化很浓厚的企业

长安CS75?PLUS在C-IASI碰撞测试中获得高分的背后,还是研发能力的体现。

多年来,长安汽车专注于基础研发领域的投入,每年将销售收入的5%投入到研发,从"十一五"至今累计投入超500亿元。目前,长安汽车已建成了涵盖振动噪声、碰撞安全、制动性能、底盘试验、驱动系统等16个领域的194个国际先进实验室,其中汽车噪声振动、安全技术实验室为国家重点实验室;投资20亿元建成了国际标准的长安垫江试车场;并拥有技术人员1.1万人,有来自15个国家的高级专家400人,居中国汽车行业前列。

在国家发改委评定中,长安汽车的研发实力连续10年位居位中国汽车行业第一。就拿汽车安全来说,在研发和正式推向市场前,长安出品的任何一款新车型,都要进行40次以上的碰撞试验,不惜血本的进行这样的碰撞试验,目的就在于为消费者提供最安全的汽车。

由此不难看出,长安汽车是中国最具工程师气质的车企,这种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将为长安汽车的10年领先奠定基石。

文?|?李健波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汽车碰撞测试真的有用吗?

近日,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IIHS)正式公布了2020年首批顶级安全奖+(TOP?SAFETY?PICK+)和顶级安全奖获奖车型名单,涵盖各细分市场共计64款车型。没错,最近轰动一时的中保研测试,参考标准就是这个IIHS。那么,IIHS具体测试标准如何?它到底是不是主机厂的照妖镜呢?在IIHS测试标准下,又有哪些车能脱颖而出呢?本期讲堂,带你解读~

如各位所知,目前国内汽车行业碰撞测试机构主要有两家。一家是成立于2006年,总部位于天津的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即中汽研,测试标准用C-NCAP,参考欧洲测试标准E-NCAP;而我们注意到,二者相同点在于都标注了NCAP,即新车评定规程(New?Car?Assessment?Program)。这一规程最初是由美国建立的新车评定体系。不同国家根据实际情况,借鉴这一标准,制定了自己国内的测试标准。于是就有了我们看到的C-NCAP、E-NCAP等。

而国内碰撞测试的另一位新晋网红结构,便是年前热度爆棚的中保研,全称“中保研汽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2015年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牵头发起,由人保财险等八家主流保险公司与精友世纪公司共同出资设立,定性非利益组织。其标准参考美国IIHS测试标准,在这套测试体系下,中保研测试了当前热销车型,并将测试结果公之于众,在年前也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原因不必多说。那么,中保研参考的这个IIHS标准,到底是个怎样的标准呢?其可信度到底如何呢?

IIHS,全称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从字面上理解,其实可以等同为美国版的“中保研”。其测试标准主要分为三大块:碰撞可靠性、防碰撞预警性能、大灯安全性;根据各指标不同的得分,将成绩划分为:G/A/M/P,即:好/可接受/及格/差;而IIHS每年会根据不同车型的测试结果,选出TOP?SAFETY?PICK和TOP?SAFETY?PICK+车型进行颁奖,这也会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消费者对于车型的选择。下面,我将针对IIHS测试标准进行一一解读。

一、碰撞可靠性

首先,第一大块,碰撞可靠性。其主要分为6个测试项:40%中等重叠碰撞、25%驾驶员侧小重叠碰撞、25%副驾驶小重叠碰撞、侧面碰撞测试、车顶强度测试以及头部约束及座椅安全测试;

1、40%中等重叠碰撞:测试车辆时速64.4Km/h,撞击对象为可变形障碍物(铝制蜂窝吸能结构),驾驶员座椅固定人,碰撞接触面积40%;

2、25%驾驶员侧小重叠测试:2012年引入IIHS测试标准中,模拟小面积碰撞,如:撞树、撞电线杆,或者与对面车辆小面积碰撞;测试速度64.4km/h,撞击对象为1.52米高的刚性障碍物,驾驶员侧固定正常体型人;

3、25%副驾驶侧小重叠测试:2017年引入IIHS,测试工况与驾驶员侧保持一致,主要用来模拟撞击后副驾驶位置的安全性;

以上三种测试公用三个评价标准:1)结构变形情况:衡量碰撞后驾驶室内的剩余乘员空间,以及车身结构侵入量,来评估车身的吸能效果;2)乘员受伤程度:通过读取人身上的压力及应变传感器,衡量乘员受伤的风险大小;3.)乘员位移大小:衡量碰撞后乘员的在车内的位移情况,如果碰撞时不能很好的将乘员固定在座椅上,将难以很好的保证乘员的安全性。

具体打分规则:根据上面的测试标准,测试机构将根据测试结果及大量的数据经验进行打分。以40%碰撞为例,若测试中,与得分为P,也就是差的结果相比,能减少46%的死亡概率,则可以评为G;若可以减少33%的死亡概率,则可以评为A或M,若低于这个概率,则评为P。当然,具体的评分细则应该要比这复杂,这儿只提供一种评分方法供大家大概了解。

4、侧面碰撞:3300磅的SUV模拟车进行侧面冲撞;

除了上面三种碰撞形式以外,IIHS对于车身侧面强度同样也要进行严苛的测试。而这项测试于2003年被IIHS引入。不过,随着近年来美国SUV车型及皮卡车的流行,侧面碰撞发生时,碰撞高度较之前的轿车碰撞的接触位置上移,因此,在此项测试中,IIHS考虑的非常全面。在人选择方面,IIHS首次用女性人和12岁儿童人进行测试;其次,在人布置位置方面,将女性人置于驾驶位,将儿童置于驾驶位后部的座椅位置上。之所以如此安排,一方面,女性较男性而言,头部更容易在碰撞中受到伤害,因此,选用女性人更能衡量一台车的侧碰安全性;另一方面,儿童人坐姿普遍偏低,因此,当左侧受到冲击车辆的撞击时,头部撞到冲击车辆的概率更大,因此,在上述严格模拟真实环境的测试标准下,IIHS的测试标准显然非常严格。

而在评价标准方面,侧面碰撞得分取决于受伤程度、头部保护效果、车身结构变形情况。其中,人身上布满了各种力学传感器,可以实时获取所受到的冲击力等数据,用以结果分析。此外,车内的高速摄像机也会记录整个碰撞过程,将有助于后期结果分析。值得一提的是,碰撞前,人的头部会被抹上红色油漆,当撞击到安全气囊时,会显示接触位置,以便于分析碰撞时头部的位移情况,用以分析碰撞结果。

在现实世界中,如果碰撞后车辆发生翻滚,则后果一般会比较严重。当然,目前车上配备的一系列电子稳定系统起到了很好的防翻滚作用,但当撞击程度较强,车辆的翻滚在所难免。因此,IHHS针对车顶强度展开测试。

5、车顶强度测试:测试车辆顶部用液压机构驱动的金属板进行恒定速度施压;

当车顶出现标准规定的变形量时,此时所施加的最大力,比上车重,便可以得到Strength-Weight-Ratio,而这个比值位于图中不同颜色的区间,则代表不同的得分。

6、头部约束及座椅安全性测试:该项测试将座椅固定在轨道上,非实车测试;

碰撞可靠性测试里面,最后一个测试项目为头部约束及座椅安全测试,这个测试项目简单理解就是保证车辆在遭受后部车辆追尾冲击时,座椅头枕能够对颈部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否则由于冲击引起的颈部受伤,后果是非常严重的。这种工况测试,在汽车测试行业又称为“鞭打试验”,可以理解为甩鞭子时,由于惯性作用,整条鞭子的会出现分段的弯折,而弯折处承受的力是非常大的,如果把整条脊柱想象成一根鞭子,在撞击时的冲击作用下,若不能很好的固定住头部,其造成的冲击伤害是很大的。

头部约束及座椅安全测试得分主要依赖于两大部分,一个是座椅形状的设计,第二个是动态指标,包括座椅的设计参数以及冲击时颈部受力情况。综合起来可以得到一个总的分数,用来衡量该项指标的总得分。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碰撞可靠性方面,IIHS测试项非常全面,这也是IIHS多年来一直被作为权威测试的重要原因。目前国内测试机构中,只有中保研引入了其25%小重叠测试,而中汽研依旧用的是40%中等重叠测试,这也是某车型在C-NCAP标准下成绩亮眼,但在中保研面前栽跟头的原因,其实说白了,就是“考试”前遗漏了“知识点”。

二、防碰撞预警性能

第二部分指标主要针对其主动安全性能进行的测试。其实从字面上也不难理解,不过,与中保研的分类不同的是,IIHS将车/车碰撞和车/行人碰撞都归到了这个测试项目下面。

其中,车/车碰撞预警得分取决于在12mph(19km/h)和40mph(Km/h)的行驶工况中,车辆的减速效果以及预警时间,根据不同的表现计算其得分情况。

此外,对于车/行人碰撞预警效果,其测试方案非常详细。针对不同的工况:成人横穿工况、车辆盲区儿童横穿工况以及成人同向前进工况进行测试,并根据减速效果进行评分。

三、大灯安全性能

之所以把这项测试指标加入到测试标准中来,是因为美国几乎一半的致死性都发生在黑暗的行车条件下,因此,大灯的照明情况,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夜间行车的安全性。因此,IIHS将这一性能也作为测试标准。该测试标准下,IIHS将针对近光灯和远光灯进行测试。主要考核:直行道路、渐变左转道路(转弯半径244米)、渐变右转道路(转弯半径244米)、左急转弯(转弯半径152米)、右急转弯(转弯半径152米)五种工况下,远近光灯的照明情况。

测试方法:Low?beams:近光灯;High?beams:远光灯;根据不同工况下的照明效果,对灯光安全性进行打分。

2020年IIHS测试结果如何?

基于上述复杂的测试标准,IIHS每年都会对市面上的车型进行测试和评判。根据2020年的测试结果,要获得顶级安全奖+(TOP?SAFETY?PICK+)和顶级安全奖(TOP?SAFETY?PICK),要求测试车辆必须在碰撞可靠性的6项测试中,均获得G(良好)评级。此外,获得奖项的车型还必须拥有良好的车车/人车碰撞预防系统。关于这两个奖项的区别,IIHS要求获得TOP?SAFETY?PICK+奖项的车型必须标配良好的大灯照明系统,而TOP?SAFETY?PICK则要求为选配。那么,今年的测试结果中,有哪些车型上榜了呢?请看榜单:

具体来看,此次获得TOP?SAFETY?PICK+奖项的车型均来自美国市场上销售的车型,其中,国内市场较为熟悉的车型包括:全新马3(两、三厢)、马6(国内阿特兹)、CX-5、斯巴鲁Crosstrek?Hybrid(国内斯巴鲁XV)、斯巴鲁森林人、丰田凯美瑞、雷克萨斯ES、雷克萨斯NX、奔驰C级、奔驰GLE、特斯拉Model?3、奥迪A6(海外短轴版)以及凯迪拉克XT6等。

而获得TOP?SAFETY?PICK的车型更多,包括:美版思域(Coupe、两、三厢版)、雅阁、美版现代悦纳、现代飞思、现代索纳塔、斯巴鲁翼豹(含三厢和旅行版)、斯巴鲁WRX、丰田卡罗拉、宝马3系、沃尔沃S60、奥迪A7、林肯冒险家、雷克萨斯RX以及奥迪Q8等;

其中,马自达品牌在北美市场销售的6款车型全部上榜,而现代+捷尼赛思品牌也共有11款车入围。

诚然,由保险公司成立的这些测试机构,更多的是出于针对不同的车型制定不同的保费的想法进行这些测试,不过从商业行为上来讲,其实并无不妥。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越来越严苛的测试,实际上是在倒逼主机厂不断提高汽车设计的安全性,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心可靠的交通工具。所以,这也就不难理解消费者朋友们对于此类的测试会如此关注,而对于主机厂而言,真的是要慎重考虑了,尤其在自媒体网络如此强大的今天,稍有一个不慎,可能会满盘皆输。

本文作者为踢车帮?杨帆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什么是碰撞标准

汽车碰撞测试真的有用,因为在碰撞的过程当中他会集合力度的大小和材料的不同来测试。测试以后再检测材料的损坏程度,如果材料硬度或者是其他的性能不达标,那么就会在后边的测试材料中增加它的硬度和性能。直到达到理想中的目标为止。然后呢,再把这些测试过关的材料用在我们的车上。这样就可以增加我们汽车的安全性。

汽车百科知识:对撞·碰撞测试有参考价值

中国汽车碰撞标准解读

8月24日,广州本田雅阁与奥德赛成功进行了国内首次车对车50时速公里碰撞试验。8月29日,在天津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碰撞试验室,中国新车安全评价——C—NCAP进行了第一次评价测试,此次所选车型为骐达DFL7161AB型轿车,碰撞结果将于10月公布。此前5天,广州本田在长春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成功进行了国内首次车对车50时速公里碰撞试验,碰撞车型为雅阁与奥德赛。今年6、7月间,一汽奔腾轿车先后进行了国内首次侧面柱碰撞试验、实车侧翻试验和极限静压试验,都获得了成功。还有3月22日长城哈弗进行了正碰和侧碰试验,2月17日一汽丰田锐志的正面偏置碰撞试验……乘用车碰撞安全,已成为企业和消费者关注的焦点话题。

安全成为乘用车入市门槛

2004年6月1日,《乘用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标准正式实施后,国内新车上市前必须进行正面碰撞测试,并要满足国家标准。但据统计数据显示,汽车发生侧面碰撞时,车内乘员的致死率明显高于正面碰撞。今年7月1日,《汽车侧面碰撞的乘员保护》和《乘用车后碰撞燃油系统安全要求》两项强制性国家标准正式实施,乘用车安全标准逐步向国际惯例接轨。

“双碰”标准主要参照欧洲现有同类法规制定而成,测试发生侧面碰撞时,汽车对车内乘员的保护程度,以及后碰撞时油箱的安全性能。侧碰标准中明确规定,所有M1类车型(9座(以下)4轮(以上)载客机动车辆)和N1类车型(最大设计总质量≤3.5吨的4轮(以上)载货机动车辆),都必须满足侧碰的强制性规定。而在后碰撞标准中则规定,所有M1类车型都必须满足后碰强制性规定。

“双碰”标准将成为新车获批投产的基本标准,未达标汽车不能上市销售。同时,专家还会根据碰撞结果给未达标汽车提出改进意见,帮助厂家用提升安全性能的措施。对于已上市的在售车型,“双碰”标准给予3年的缓冲期,并自规定发布之日起36个月后开始实施,即到2009年1月18日后,未达标的在售车型必须退市。

去年10月起,欧盟国家新生产的乘用车都要求安装主动行人保护系统。据专家透露,“双碰”标准出台后,我国也开始研究对路上行人的保护。预计3年后国内关于行人保护的强制标准也将出台。

中国新车安全评价体系形成

国家强制性标准是部门对汽车产品安全性的最低要求,通过标准的汽车获得上市资格。但是对于我国消费者而言,在购车时候,仍然没有一套客观准确的数据对已上市的汽车安全性进行评介,以此作为选择车型时的参考。在发达国家,一项严格规范的行业性标准NCAP(NewCarAssessmentProgram),即新车评估规程,成为汽车业界公认的权威评价体系。其对车型的客观评价结果是消费者选车时的重要参考系数,也能促进汽车厂商提高汽车安全性能设计。

我国部分在售的合资品牌乘用车会提供该车型在本国的NCAP评测中的结果,但是车型引进以后,很多车辆会进行不同程度的适应性改造,可能已经简化了一项安全配置,这会对汽车的安全性能产生影响。而自主品牌乘用车由于只要通过强制性国家标准就能上市销售,标准水平较低,而且对其安全性能没有定量评价,车型之间无法进行比较。

C—NCAP的问世,填补了这一空白。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介绍,C—NCAP的具体实施细则是在中心研究和分析国外NCAP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汽车标准法规、道路交通实际情况和车型特征制定而成的,为此已经进行了1200多次前期碰撞试验,今后细则还将不断完善。评价测试结果共分为六个星级。试验车辆是中心利用自有资金购买获得,即使是企业自愿进行的评价也用同样的程序。今年中心将投入800万元作为C—NCAP测试成本,其中500万元用来购车,将能购买到12款测试车型。第一批碰撞评级结果将在10月份公布。

据介绍,近日,一项有关C—NCAP的调查显示,70%左右的被访者认为C—NCAP的建立很有必要或者有一定意义,52%表示购车时会参照C—NCAP的标准,近60%认为从长期角度看,C—NCAP的建立有利于自主品牌发展。

汽车碰撞测试的市场命运

安全性能检测不但成为国家标准、行业热点,也成为汽车厂商市场推广的重要手段。一向安全口碑不太好的日系企业对此尤其重视,广州本田的国内首次车对车碰撞试验、一汽丰田锐志的正面偏置碰撞试验,都在试图扭转消费者的偏见。而对于自主品牌,树立安全、可靠的口碑也是提升品牌形象的重要一环。一汽奔腾上市前的碰撞、侧翻等试验,以及长城哈弗的正碰和侧碰试验,都较好地起到了这一效果。

企业主动打出碰撞营销牌,且都用了比现行国标更高的标准,足见汽车碰撞测试的市场潜力。在C—NCAP正式实施的同时,国内还有几家机构表示将进行NCAP项目。清华大学与北京大陆汽车俱乐部年初推出NCAPCHINA,各项准备工作正在进行中。

客观、公正是C—NCAP一直强调所要遵循的准则,也是业界关注的焦点。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称,试验车辆以市场购买方式得到,对于企业的委托评价,也将严格按照选车程序从市场上购车进行。试验结果也将直接通过媒体向消费者进行宣传,从而达到指导消费的目的,并最终拉动汽车厂商重视汽车的安全性能,积极改进车辆安全。然而,测试机构的不断承诺似乎还是不能让大家放心,碰撞测试试验体制的健全才是保证公正性的有效途径。在国外,NCAP的实施过程往往有保险公司的参与,如美国保险非营利团体等。考虑到汽车安全性能与自身收益的相关性,保险公司加入后对碰撞测试能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C—NCAP似乎也应该引入一个制约机构,以确保其客观、公正性。

NCAP是什么(链接)

NCAP即为新车安全评价规程,是由中立的第三方建立的一套车辆安全评价体系,可以对车辆的安全性能进行定量分析。它所规定的实车碰撞速度比制定的安全法规的碰撞速度要高,从而在更严重的碰撞环境下评价车内乘员的伤害程度,根据头部、胸部、腿部等主要部位的伤害程度将试验车的安全性进行分级。

根据各国车辆构成情况、碰撞事故特点、技术水平等原因,每个国家所实行的NCAP在试验项目、试验条件、撞击速度和撞击形式等方面都有所差异。

NCAP最早于18年出现在美国,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欧洲、日本和澳大利亚等也相继建立了自己的NCAP体系,分别被称为美国的NHTSA—NCAP、欧洲的Euro—NCAP和日本的J—NCAP。其中欧洲的NCAP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它由欧洲各国汽车联合会、机关、消费者权益组织、汽车俱乐部等组织组成,是不依附于任何汽车生产企业的独立的第三方机构,所需经费由欧盟提供,不定期对已上市的新车和进口车进行碰撞试验。

欧洲Euro—NCAP:碰撞测试有两个基本项目,即正面和侧面碰撞。正面40%重叠可变形壁障碰撞试验时速64公里,可变形壁障侧面碰撞试验时速50公里。碰撞测试成绩最高5星,最低1星。近年Euro—NCAP也将汽车对行人保护程度划分为四星级。

美国NHTSA—NCAP:对车辆的测试主要包括正面碰撞时速56公里、侧面碰撞时速62公里,以及抗翻滚测试等,评测结果也用星级来表示,最高5星,最低1星。

日本J—NCAP:试验项目主要包括正面碰撞、偏置碰撞、侧面碰撞、制动性能和行人头部保护。正面碰撞时速为55公里;偏置碰撞时速64公里;侧面碰撞时速55公里;行人头部保护试验是以时速35公里的速度用模拟人头部的冲击锤碰撞发动机舱,测量伤害值。最高6星,最低1星。

中国C—NCAP:测试项目包括三项,一是正面100%重叠性壁障碰撞试验,时速不低于50公里;二是正面40%重叠可变形壁障碰撞试验,时速不低于56公里;三是可变形移动壁障侧面碰撞试验,时速不低于50公里。最高6星,最低1星。

重磅解读2021版C-NCAP规则征求意见稿的十大变化

汽车百科知识:对撞·碰撞测试有参考价值吗?

国内两大机动车碰撞测试机构:C-NCAP&C-IASI,对于车辆的标准测试均为单车的各角度碰撞,很少进行用户更感兴趣的「对撞」测试,这是为什么呢?

「对撞测试」能最直观的开到哪台车或哪种车型的安全性更高,但是这种测试实则没有意义。因为整备质量大的汽车在碰撞中更占优势,高一些的车辆会比矮一些的车辆安全性高,前置后驱车型一定比中置后驱车辆更“抗撞”,但是每种车型都有存在的价值。

整备质量与结构强度

设两台车都用相同比例的高强度与热成型钢打造车架,结果基本为各自的正面、偏置、侧面与顶部强度碰撞测试的成绩都很好,因为结构强度与惯性作用力产生的破坏程度是相当的。但如果让两台车对撞则必然为「轻车」损伤更加严重重车的惯性作用力更大,以“吨”级标准加大对轻车的撞击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作用力=质量×时速)

反之,轻车去装重车等于CNCAP中的「吸能靶车/吸能避障」进行撞击测试,轻车在撞击瞬间不仅要承受惯性力对车辆产生的损伤,同时碰撞时的相互作用力也会加强车架的变形。所以轻重车辆的碰撞一定是重车占优势,但也并不是所有用户都需要尺寸硕大、重量夸张、高大威猛的SUV或MPV,轻量级小微型节油车作为代步车也是不错的选项,只是在驾车要更加注意道路情况。

车身高度与碰撞保护

高大的车型总会给人更理想的安全感,这并不是单纯的心理暗示。

汽车防撞保护结构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正面或两侧车头大面积碰撞的保护结构,顺序依次为横梁、吸能盒、纵梁与车架。第二部分为两侧的轮旋、A柱以及车架,这些结构会依次承受撞击力的冲击并传导,在撞击强度不会破坏结构特点时损伤则不会大,如强度过高则最终由车架承受撞击力;不过发动机也可以作为碰撞缓冲,只是一定要有「碰撞下沉设计」,概念如下。

图1:撞击力传递顺序

图2:发动机下沉保护概念

重点:离地间隙高的车辆在碰撞保护中必然更有优势,因其正面的防撞梁会高于低矮一些的车辆。那么在碰撞中作为低矮车辆用水箱架与发动机直接承受高大车辆防撞横梁的冲击,前者必然受到更大程度的损伤,因为后车的横梁强度总会比较高(追尾的概念相同)。所以理论上想要更高的安全标准则需要选择SUV/MPV或者皮卡等车型,然而综合发动机下沉的保护系统分析,驾乘体验相当不错的轿车无非是碰撞维修的成本更高而已。

发动机位置_影响极大

前置前驱

前置后驱

中置后驱

上述三种驱动平台是小微型载客汽车最常用的类型,其中前两种都是发动机布局在车头的设计,俗称“长头车”。此类车辆的安全系数必然更高,因为发动机舱的加强与长度可以充当碰撞溃缩区,发动机下沉自然能够提高安全系数,所以这两种车辆成为家用汽车的主流类型。

「中置后驱」俗称“平头车”,发动机布局在前排座椅的下方。由于发动机没有在车头,所以这一区域就不用刻意加强固定发动机的车架,同时也不用做的很长;而且A柱的倾角可以非常大,这样就能有效地降低制造成本。然而同时也失去了碰撞缓冲区和“下沉保护”功能,结果造成此类车型的防撞能力很差;这就是面包车与各类货车在安全方面评价不高的原因,但除了面包车可以被皮卡微卡取代,中重型客货车又靠什么取代呢?

总结:以整备质量,结构强度,离地间隙以及发动机布局四点参考,可以找出一种绝对安全的车型。但C端用户众口难调,同一种车型不可能适用于所有人;所以每一种车型都有其价值所在,那么在选车时就没有必要参考「对撞成绩」。需要找到的是在正常碰撞测试中,能获得CIASI高评分的汽车即可。

5月15日,中汽测评发布《C-NCAP管理规则(2021年版)》征求意见稿。

话不多说,直接上干货!本文重点解读新版规则的十大变化。

一、正面MPDB碰撞替代了现版正面40%碰撞工况

基于碰撞双方伤害最小化的考虑,MPDB(Moving Progressive Deformable Barrier,移动渐进可变形壁障)试验工况被设计出来,以评价汽车碰撞相容性。对于消费者甚至是安全工程师而言,这是一个十分陌生的试验工况。怎样进行的呢?前端安装有可渐进变形壁障的台车(重为1400kg)以50km/h的速度与试验车辆(速度同样是50km/h)发生重叠率为50%的碰撞。按照新规则,MPDB碰撞替代了现行正面40%碰撞,也许你有这样的疑问,速度由64km/h降到50km/h,接触面由40%换成了50%,难道新规则反而简单了?划重点,现行正面40%碰撞试验中的壁障是不动的;而MPDB试验中,台车与试验车的相对速度达到了100km/h,是比较典型的车对车碰撞,试验难度无疑提升了不少。还有个重要的变化,驾驶员侧使用了新一代THOR男性人,什么特点呢?第一是身价不菲,很贵;第二是生物仿真度更高,也就是“更像”。

如何考核呢?该项试验满分是24分,前排乘员占了16分,后排女性人以及儿童人分别有4分的考核。对于兼容性的考核,则是用“罚分”的方式,涉及到四个项目:标准偏差SD、台车上乘员载荷准则(OLC)、壁障侵入深度以及壁障侵入高度。这些词汇都比较专业,通俗来说,要不罚分,车辆前端结构不能太硬,需要设计更多的传力途径,台车蜂窝铝结构不能被击穿。

二、新能源车改为侧面柱碰

针对车辆的侧面安全防护考核,新版规则增加了侧面柱碰试验工况。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工况只用于新能源车(包括纯电动和PHEV车型),传统燃油车型依然会沿用现行侧面台车碰撞试验。对于传统车,和现版规则中只撞驾驶侧不同的是,新版规则改为左右侧随机撞击。具体考核指标上,该项试验总分为20分,前排人和后排人分别为16分和4分。

对于新能源车,正面碰撞与传统能源车一致,侧碰改为侧面柱碰,重点考察成员保护和电池安全性能。侧面柱碰试验总分为16分,只考核前排乘员。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只有两侧同时装配了侧面气帘/头胸一体式气囊的车辆,才能进行侧面柱碰撞试验,未装配的车辆该项试验得分为0分。对于新能源车,依然会在各项碰撞试验后进行电气安全考核,涉及到的项目包括触电保护性能、电解液泄漏、REESS安全评价、高压自动断开装置。目前,所有2018版规则测试的新能源车,虽然星级结果不一样,但电气安全都是满足要求的;而新规下的柱碰试验对于车身结构的侵入会更加厉害,更考验电池安全性能。

三、鞭打试验新增加第二排座椅的评价

2018版规则对于鞭打试验的考核只针对驾驶员席座椅,所占分值为5分;而新规则增加了后排的考核。按照新规则,第二排座椅鞭打试验分数最高得分为2分,人伤害指标与评分方法与驾驶员座椅鞭打试验相同。按照驾驶员座椅鞭打试验方法计算得分,并将结果乘以0.4,作为第二排座椅鞭打试验最终得分。新规则中,鞭打试验总成绩为7分(驾驶员座椅5分,第二排座椅2分)。

四、儿童乘员保护实施定量评价

在2018版规则中,只是在正面100%碰撞试验中涉及到儿童乘员,后排放置了儿童人,主要考察约束系统固定装置是否有效,而对人伤害值没有定量评价。而2021版规则加强了对于儿童乘员保护的评价,具体包括动态试验评价以及儿童保护静态评价。

动态试验评价方面,在正面100%碰撞试验中,后排放置了Q系列3岁儿童人(后排女性人和儿童人随机放置);在正面50% MPDB碰撞试验中,第二排右侧放置了Q系列10岁儿童人。在这两项试验中,儿童人伤害值评价所占分值都是4分。儿童保护静态评价方面,最高得分为3分,其中,“基于车辆的评估”为2分;“儿童约束系统安装检查”为1分;对于安全气囊禁用信息不满足要求的,给予1分的罚分。

五、新增事故紧急呼叫系统作为加分项

2018版规则中,乘员保护加分项有前排乘员安全带提醒装置(1分)、二排乘员安全带提醒装置(1分)、侧面安全气囊及气帘(3分)。新版规则中,这部分加分项由5分调整为4分,包括侧面气帘(2分)、事故紧急呼叫系统(E-CALL,2分)。安全带提醒装置则由加分项变罚分项,对于前、后排没有配置有安全带提醒装置(SBR)的车辆,取扣分处理,最多扣2分。

对于配置有 E-CALL系统的车辆,用于进行C-NCAP 测试的3辆试验车中,若每辆车的 E-CALL系统性能均符合规定的技术要求,则可获得相应的加分,该项最高加分为2分。系统应具备手动和自动两种模式紧急通话报警功能,若仅能满足其中一项功能,则能获得1分加分。

六、主动安全权重进一步提升

2018版规则中,在主动安全项目上,只考查ESC以及AEB系统;而根据2021版规则,主动安全部分除了对ESC系统的审核外,还包含车辆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车道保持系统(LKA)、整车灯光性能试验,以及车辆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ESC)、车道偏离报警系统(LDW)、车辆盲区监测系统(BSD)、速度系统(SAS)性能测试报告审核。另外,在2018版规则中,考虑到AEB系统配置率不高,即使测试车型没有AEB系统,也会对配有AEB系统的车型进行测试,并按照配置系数核算成绩。而根据2021版规则,主动安全的审核和测试项目按照试验车辆实际配备情况进行评价,不考虑配置率。至于在选择具体车型配置方面,新规则和现版规则一样,依然是选取销量较大的配置。另外,新版规则中,主动安全项目的权重也由2018版规则的15%提升至25%,反映出主动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

七、新增整车灯光评价

汽车前照灯性能与行车安全息息相关,此次规则改版也是首次将整车灯光评价纳入考核项目,是主动安全中的一项,得分率占比为20%。整车灯光性能试验项目涉及到近光灯、远光灯、加分项和罚分项。近光灯评价项包括直/弯道引导距离、左侧行人可见度、路口行人探测宽度以及弯道照明宽度;远光灯评价项包括照明范围和路口行人探测宽度;另外,对于满足要求的自适应近/远光功能、近光灯自动开启功能、自动前照灯调平系统会有相应的加分。特别注意的是,有一个罚分项是对于对向驾驶员的眩光,如眩光测量值超出规定限值要求,则扣1分。

八、初步形成ADAS系统评价

按照2021版规则,AEB系统在车辆发生紧急情况时会自动制动以避免或减轻碰撞伤害,对于配置了AEB系统的车型,在2018版规则实施的车辆追尾、行人工况外,新增加二轮车工况。AEB CCR、AEB VRU_Ped及AEB_TW试验分别用被测车辆以不同速度行驶至前方的模拟车辆目标物、行人目标物以及二轮车目标物,检验被测车辆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的制动及预警情况,以评价AEB系统的性能好坏。除了AEB系统外,还有车道保持系统(LKA)测试,测试场景有车辆左侧偏离出实/虚车道线,车辆右侧偏离出实/虚车道线。另外,还有一些主动安全系统的审核。可以说,这次改版对于先进驾驶系统(ADAS)项目初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评价和考核。

九、行人保护项目增加头部碰撞区域

鉴于国内行人保护观念落后,再加上这方面的技术研发还比较匮乏,2018版规则引入了行人保护试验,以促进国内汽车厂商在行人保护安全技术上的提升。新版规则对于该项目进行了一些调整:修改了行人保护试验及评价方法,用先进行人腿型(Advanced Pedestrian Legform Impactor, aPLI)替代传统 FLEX-PLI和TRL上腿型进行行人腿部碰撞保护试验评价;扩大了行人保护头型试验区域。

十、星级门槛进一步提升

和2018版规则一样,基于对车辆安全性能均衡的考虑,2021版新规最终星级的获得除了满足综合得分率要求以外,还需同时满足乘员保护、行人保护和主动安全三个部分分别设定的最低得分率要求。不过,门槛进一步提升。5+星级的综合得分率要求由现版的90%提升至92%;5星级则由82%提升至83%。各个项目的最低得分率也进行了调整,特别是主动安全项目,最低得分率要求提升至75%,将进一步提升众多ADAS系统的普及以及企业对于整车灯光性能的重视。

总体而言,新规程的很多变化都很有针对性,比如引入全新的50% MPDB碰撞试验,直面碰撞兼容性问题;新能源车增加侧面柱碰工况,对电池安全性提出了新的挑战;增加了主动安全得分权重,对ADAS系统进行系统评价,回应了当前汽车智能化发展趋势;儿童乘员保护实施定量评价,唤起汽车厂商对于儿童乘员保护的重视……需要注意的是,此次发布的是征求意见稿,正式规程预计会在下半年发布,我们也将持续关注!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