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汽车行业质量管理体系有哪些_日系汽车行业质量管理体系
1.日系车优缺点有哪些
2.德系车与日系车的区别?
3.日本制造频出曾经辉煌为何走向末路?
日系车的三剑客:丰田、本田、日产。这三个品牌的汽车在用户口碑上表现得非常好,大多数人认为日系车质量很好,故障率很低。我认为日系车的质量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第一、日本国内工业非常发达
日本的工业发展非常成熟,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都参加了。日本拥有大量的工业人才、先进的工业技术和先进的工业设备。就汽车制造而言,日本既有技术也有经验,所以要做好这一点。
第二、日系车有非常成熟的生产管理系统
无论是丰田、本田还是日产,这些日系品牌都有自己非常成熟的生产管理体系。日产有日产生产模式,丰田有精益生产体系。因为有这些成熟的生产管理体系,日系车的质量才能这么好,故障率也低。
第三、日本人有工匠精神
世界上,要说哪两个国家最有匠气,那无疑是德国和日本。难怪这两个国家生产的产品质量非常好,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广泛欢迎。所谓工匠精神,就是工匠们精心制作这些产品,力求完美,追求完美的精神境界。
日本人充分发挥了这种精神。日本人从寿司到寿司,样样都一丝不苟,专心致志。因为工匠精神,日本人才生产出了质量非常好的产品,从圆珠笔和螺丝到家用电器、数码产品、汽车、重型机械等等。
综上所述,日本拥有发达的工业、成熟的生产管理体系和工匠精神,造就了日系车的优良品质。
日系车优缺点有哪些
日系车和国产车相比,日系车更值得买。
要是说到车型耐用,那就是非日系车莫属了,在中国有一句话“日系车开不坏,一车传三代”,我们就不难想象出日系车是有多么耐用。
众所周知,早期国产自主品牌发动机都是购自三菱发动机,虽然技术并不领先,但胜在稳定性不错,所以成为没有研发能力车企的首选,在发动机“黑科技”方面,国产自主品牌相比日系品牌就存在明显差距,所以对比下来,自主品牌还欠缺火候。
在变速箱方面更不用多说,日本爱信是全球闻名的汽车变速箱制造厂家,国内不少车企也都是购自他们家产品,另外本田也有能力单独制造变速箱,无论是早期搭载在雅阁的平行轴AT变速箱还是如今首台横置10AT,都得到市场极高的认可度。
国内车企由于对手动变速箱认识较深,并且双离合与手动变速箱结构原理非常接近,所以国产自主品牌对于双离合变速箱吃的还比较透彻,但CVT、AT变速箱因为结构原理完全不同,所以国产自主品牌少有涉及。
日系车和德系车的区别:
1、发动机配置:
众所周知,日系车具有实用性强的优点,它一般搭载的是中等类型发动机,因此在动力输出上较为平稳,没有太强劲的动力,此外日系车的油耗相对比较少。但是德系车因动力而出名,一般配备的发动机比较好,具有提速快的特点,但是它的油耗相对较多。
2、故障率:
日系车的故障率比较低,不需要经常维修,这是因为日系车的技术相对来说比较保守,不会轻易尝试配备其他方面的配件,因此在故障率方面较低。而德系车技术更新换代快,还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很容易导致某个部件经常故障。
3、操纵性:
德系车的操纵感会优于日系车,这得益于它的发动机功率高以及变速箱较好,并且操纵感是德系车的主要选择。而日系车比较注重实用和经济性能,因此更多追求的是汽车节能方面。
德系车与日系车的区别?
我相信你看到在主干道上做的比较多的车应该是日系车。中国人为什么喜欢买日系车,还是全世界的人都喜欢买日系车?它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
1.性能价格比
在中国的大多数家庭中,购车的意图倾向于日常使用,因此10-20万元左右的汽车变得流行起来。
在这个价位的汽车中,似乎只有大众可以选择购买德系车,但未来用汽车烧油的风险会很高;国内买不够面子;日系车的选择更加丰富。丰田、本田、马自达不仅大家熟悉,而且口碑也不错。
由于日本紧缺,各大日系品牌疯狂开发节能减排技能,使得日系车普遍用小排量发动机,省油安静,非常适合家用。
而且日系车省油,这也是全世界公认的。
2.品牌
丰田、日产、本田等。,最著名的日系车,被很多车企视为追赶模板,都是全球汽车品牌。而且他们控制下的成功车型也不在少数,比如卡罗拉、Sylphy、思域,这些车型都是大家熟知的,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
目前汽车市场竞争压力巨大,推出了很多新车。但大多数消费者还是更喜欢一些知识渊博、用户数量多、口碑传播好的车型,这也是日系车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3.安全
欧洲的E-NCAP、日本的J-NCAP、美国的IIHS是世界上标准最高的三个碰撞测试,日系车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破不了的丰田”这句话。其实不仅仅是丰田,日系车整体基础装配质量都很出色,这源于日本严格的生产管理体系和工业水平。这里诞生了许多世界级的汽车制造工厂,标准化的管理也保证了产品的最终质量。
丰田总是被人拿出来,也是因为丰田工厂的机械化水平和系统管理比较突出。除了只生产必要数量产品的品牌理念外,丰田对库存数量的警惕和控制非常严格,一般没有积压,生产线管理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再看看本田。道格师兄想起不久前刷知乎时看到的一则新闻。说本田在零部件运输方面有落地原则。如果运输过程中零件全部掉在地上,直接报废,即使运输人员蹲下系鞋带把东西放在地上,也要报废!
正是日本厂商这些近乎变态的小细节,造就了如此伟大的品牌口碑!
看到这,估计有人会说“日系车碰撞后车身损坏严重”“车一旦碰撞就像报废一样”。那么道格就要问你了,车重要还是人命重要?
在碰撞过程中,日系车通过车身的变形来吸收能量,从而减少对车内人员的伤害。换句话说,汽车的损坏会很大,但乘客的安全会更有保障。但是,保证安全最重要的前提是安全驾驶,不要轻易把生命交给铁板。
4.后期维护
日系车和其他车,比如德系车,进入中国的时间差不多。但目前日系车在国内汽车保有量中所占比例较大,所以日系车的零部件供应商很多,零部件随处可见。所以汽车有问题,任何汽修店都可以处理,也不比去专门的4S店维修贵。
而且大部分维修人员也表示,从丰田到本田,再到马自达、斯巴鲁、三菱等日系车,如果打开盖子或者看看车底,所有的零件都是清晰的标记,一目了然,新手也可以简单的修理,除了个别车龄超过十年的车辆,基本上不会出现严重的漏油、漏水情况。
结构简单,维修非常方便。从维修成本来看,日系车在后期维修上确实更划算。
我们来说说日系车的缺点:
1.从表面上看,日系车大多看起来比较便宜,因为成本比较低,所以选材比较便宜,看起来也不够好看。很多大老板会选择德系车,日系车一般适合家用而不是商务。
2.安全,为什么日系车省油,因为轻,哪里轻,就是钣金薄,有些日系车尾部没有防撞梁。如果发生严重碰撞,车里的乘客更容易受伤。但我们没有开车去撞车。
3.抵制日货。在爱国主义的影响下,大多数中国人对日系车不感兴趣。甚至在几年前的激烈示威游行中,也有人沿路砸日本车。因此,日语这个词也是一个劣势。
百万购车补贴
日本制造频出曾经辉煌为何走向末路?
给你来个很详细的比较:德系车:
保持了数十年的严谨的工作作风,质量保证体系使用康恩标准—是世界上最严格的质量标准,对产品的质量追求完美无缺,大多数车型设计标准为三十万公里无大修。皮实耐用几乎成了德系车的代名词。大多数车型的外形设计比较硬朗,棱线分明。配套体系的标准极其严格,所有的地产化零部件必须经过德国本部的质量验证。记得十年前,国内车用蓄电池业界老大—保定风帆蓄电池厂为德系车配套时,也不得不将各种型号的电瓶各发了十组到德国本部做质量验证,方取得了配套权。但是严格的质保体系带来了高昂的代价,从设计,实验,生产,检测到设备投资和工装投资等各个方面都是相当高的投入。由此带来的,不光是开发速度比日系车差得多,同时投资总额也要比日系车高出50-70%。据称,北方某德系合资企业中,价值上百万的进口三坐标检测机就近百台,比东三省的总量还多。该厂生产的次品零部件就地销毁,既不能装车,也不得销往修车市场。所以德系车也代表着高价格!特别是维修费用,在四S店用正厂件修车,其高昂的维修费用领不少用户叫苦不迭。所以很多的小修理厂往往用配套厂流出的次品件修车才能降低修理费用,以招揽生意。
同样也保持了数十年的保守的思想(近几年稍有转变),对市场的变化反应要比日资企业慢半拍,特别是在品牌管理上的问题较多。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德系车在美国的进口车市场上曾经垄断了80%的市场份额,一个品牌策略的失误,使日系车蜂拥而入,时至今日,仅仅占了美国进口车市场不到6%的份额,可谓损失巨大!然而,德国人好像还没有认识到他的失误;这不,近来又把同样的品牌管理策略拿到中国来了,要保中档车市场份额都困难重重的今天,又大张旗鼓的把高档的辉腾拿来,想在高档车市场上再分一羹。市场策略的失误不光如此,我们看看新车型的推出;高尔夫前景还看不出来,高尔应该定性了吧?高尔的投资基本白扔,时间也耽误了,用户也跑了。要是再来这么几次,不知道德国人是不是还能在中国市场上站住脚。我们再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倘若德国的两个合资伙伴不把几十亿的投资(每投一个新车型要十几个亿的资金)用来推出新车型,而是把原有的STN、JETTA的产量分别提高到每年产六十万辆,价格控制在六—七万元,不但可以保持很好的利润水平,对其它同类甚至微轿,都有极大的杀伤力!市场份额必将大幅度提升。可见德国人对市场的研究,对品牌的管理,还真照日本人差得多。不知道德国人什么时候才能学得乖一些。
在市场问题的处理上,德国人更是木的要命;前年武汉动物园砸大奔,那么多的媒体记者围着在北京奔驰中国公司寻求答复,为何就不能借机开个免费的新闻发布会来说明情况以正视听(该事例确实是由于国内油品质量问题而引发)。当个大媒体炒的纷纷扬扬后,才不痛不痒的发了个声明表示遗憾。紧接着又发生了其刚上市不久的主力,1.8发动机所有车型的点火线圈故障,不用说是质量问题。可是反应迟钝的德国人依然慢悠悠的调来查去,数月之后,连中央电视台都暴光了,才删栅栅来迟的发了个生明(还是个免费更换,为何就来个干脆点的“招回”?其实免费更换和招回完全一样,都是在国内的服务站做免费更换,说招回不过是更好听、更顺耳一些罢了)。立形象、树品牌、造声势,到那里找这机会啊?当然,在国内,德系车好的质量和售后服务,还算是为他争了不少面子。
日系车:说起日系车,使我这个在车界工作、生活了四十多年的人不禁汗颜。不过也真是佩服。从1945年二战战败的一贫如洗的一个小小岛国,在短短的六十年的时间里又一越而起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在国际上可流通高产值七大行业中(金融,电子,汽车,,家电,钢铁)除占第五外(不过人家的海军可敢号称世界第二!),其它项项都是在前三之内。可见日本人真的是生意精!闲话少说,我们还是说车吧;
可以说,日本人对轿车市场研究的真是细的不能在细了。对轿车产品的消费观念的研究更是别出一格!在真对不同国家的不同轿车消费群体的研究后,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了中低档轿车“10万公里整体寿命”的设计指导思想。今年春节,我的一个好友从日本回家探亲,我们曾经就轿车话题聊了一夜;他在日本最大的发动机设计院工作,据他介绍,日本中低档轿车发动机的整体设计寿命就是十万公里。无一例外!“只要满足十万公里的设计寿命,工艺成本越低越好”这和我们得到的消息是一致的。他们的设计理念认为:大多数用户每两叁年就要换台车,这个时候很少有用户超过九万公里(只有出租车例外。所以在日本,出租车是专用车型)。这种基础理念意味着,一个车型的整体投入最少!所以日系车代表着低成本,低价格,高换手率!同样,也是较低的使用寿命和较高的维修费用。在欧洲和美国,二手车市场上日系车的价格最低,原因就是如此!而二年内,日系车的整体性能完全可以和德系车一拼。然而,整体投资的大幅度降低。使同类型日系车虽然比德系车价格低,但是回报率确很高,低投入、高回报率,也就为加快新车型推出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所以在日本车界没有一个车型的寿命超过三年。在新车推出上,日本远远将对手抛在了后面!你想跟风吗?十年、八年就让你债台高筑。因为你没根!(在新车型频频推出的今天,中国的各个企业仍在聚集资金跟风,不知道有几家企业考虑过;当竞争更加激烈,利润率降低到世界平均水平的时候,当你的旧车型的投入还没收回就要报废的时候,你的企业就快寿终就寝了!)
以前很多人在比较德系车和日系车时,对同类型的车日系车比德系车重量轻很多,于是得出了日系车偷工减料的结论。应该说这可是冤枉了日本人。日本是世界优质钢生产第一大国,在日系车上大量的用了一种牌号为BH的热硬化钢板,这种钢板在出厂六个月内。常温下冲压时有着非常好的拉延性能,但是一但经过油漆高温处理后,钢板的刚性又会得到较大的提高,一般刚性能提高25%。所以在刚性不变的条件下,钢材用量可以减少25%。而重量降低也就意味着油耗降低。在轿车上日本的高性能材料真的替日本人争了不少光!
然而日系车的质量保证体系还真的不敢恭维,我在国内一家工装生产厂,亲眼看到一南方生产的日系二代产品的工装调试不合格件,居然也发送回去装车用!这在国内卡车厂也不敢做的,何况轿车!更别说万件重复率了(指每隔万件冲压件检查尺寸的完全相同的几率),几乎为零!而且二年就换一次代,这样一来必将极大的提高了用户的维修费用。因为二年后你买不到备件!几天前广州的朋友向我诉苦;他的广本(第一代车)放在四S店里一个多月了,因为等着从日本发件,到今天还没修好。价格不用说,奇高。不过在原厂的发动机质量控制上,还是极其严格的,只是不知道在合资企业中,日本人拿来几项顶级技术。
日系车最该受到指责的并不是偷工减料,而是不平等原则(说白了就是歧视原则);在日本出口产品中,一等品销往欧美,二等品内销,三等品销往较发达地区,而轮到中国的仅仅是四等品和即将淘汰的技术。前不久在网上看到了一篇文章《黑幕后的国产丰田花冠和威弛》深有同感。其实这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了,所有的日系车(包括大部分日本产品)莫不如此。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说白了道理也很简单:一是国家的市场准入标准不完善,二是国人的法律概念淡化,吃了亏不知道找谁说理去,加上缺少国家的法律支持,这才让日本产品钻了空子。三是受了某些日本传媒长期的、有的消费理念的引导。也许有人看过一部美国影片;一个媒体巨头通过通过广告宣传,试图潜移默化的来控制人们的思维,以达到控制全球的目的。在现实生活中,早在二十世纪中期,日本的媒界就已经开始有的实施一种目前看起来是消费引导的策略了。据国内CG times 专业月刊介绍;日本媒体真对儿童作思维引导大动画片,就有五年的储备。
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封关自闭了几十年的中国刚刚改革开放,国外的轿车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做为一衣带水的邻邦,把大量的轿车卖到中国市场来,而技术上确是一毛不拔,因为他们知道;轿车是牵一带十的高技术主导产业,一但聪明的中国人掌握了,中国发展的速度将一发不可控制!那有扶持对手的道理?所以“有路必有丰田车”那只是卖车而不是卖技术。时至今日,当德国合资企业得到蓬勃发展的时候,在轿车技术很难再受到他们控制的时候,日系车才珊珊来迟,先是马自达、本田的试探,到主力丰田登场,日本各大车厂在完整的国家产业策略的指导下,先后在国内找到了合资合作的伙伴。于是有了“谁最好”之争。
如果理性的评价日系车;把欧洲的日系车拿到中国生产,不考虑十万公里的设计寿命,日系车完全可以胜过德系车。今天德系车的价格,还是高过了大部分国人的期望。真希望市场经济这个杠杆早点拨它一拨,让更多的国人享受到轿车为我们带来的欢乐。
轿车在任何一个中国用户手中,都应该属于最昂贵的耐用消费品,注意:是真正的消费品!你还要为它不断的掏银子!应该说,对一个绝大部分家庭用户,每年行驶二万公里,五年的使用寿命还不算太短,如果售后服务和备件跟的上的话,从中国人的消费习惯—省油及较佳的舒适性上考虑,特别是外表美观,日系车将是较好的选择。但如果你考虑二年后修理的费用太高,你对修车又不在行,还是考虑别的车好些。
如果你手中的银子比较多,你又追求使用寿命、性能、质量,还不想为修车太操心。买德系车将是比较好的选择。毕竟德系车在国内有近一千三百家授权服务站(一汽大众、上海大众合计)。而且二家的服务站互补性很高,也就是说通用件相对多一些。前年,北京BORA车会几十台车在辽宁的兴城活动时,一台车火花塞坏了,就是调用了上海大众服务站的零件修好的,办个手续签个字就完事。德系车特别在对质量和使用寿命要求甚高的出租车行业中的口碑极佳,在东北的长春和南方的珠海等地,JETTA车跑过百万公里的不乏其车。真是为德国人争了面子,不过看外表讲美观吗,这一类的德系车就远落到了日系车的后面了。
你可以指望每一年轿车的价格都会降价,但是不要指望降太多。我估计三年之内,每年降5%是没问题的,但是想达到或超过10%就不太现实了,不管怎么说,人家总是要赚钱的嘛。一分钱一分货,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价格和价值已经越来越接近了。当然特殊情况也有哦;这一、二年真有几种车型的价格大跳水。
如果你问我什么车最合适的话,我的建议;选德系车。别的道理好多的媒体已经翻来覆去的炒过多次了,谁是谁非大家自己判断。我想说的是;中国人的消费习惯绝不能和欧美的消费习惯去比较,正如中国人的收入水平不能和欧美的收入水平比较一样。大部分用户不可能买一台车开两年就卖了,即使真的卖了,也想卖个好价钱。除非你的银子多的是,要真那样的话,你也就不必和我争论了,你尽管买你的奔驰、宝马哦。呵呵,怎么又是德系车。也许有人说德系车的毛病也很多啊!呵呵,你看到过没毛病的车吗?没有!所以还是比较一下出毛病的几率吧。
还有一点;买车前算好了,千万别把你的钱包弄空了哦。买车超前消费也要适度,别硬来,光有了车,囊中羞涩你是一天也开不走的,再说,不能及时还贷的话银行可要打你PP的。买车本着够用就好、理性消费哦。
再之前,日本第三大钢企神户制钢所被曝质检数据长期;主要汽车制造商日产和斯巴鲁长期在质检上;商工中金涉嫌通过篡改文件数据等方式;被誉为"日本国宝"的神户牛肉也传来的消息……这一系列的丑闻涵盖了日本的农业、制造业和金融服务业在内的多个行业领域。
近年来,日本制造业频现各类违规、丑闻或缺陷问题,让贴着"工匠精神"标签的 "日本制造"信誉一落千丈,跌下神坛。
日本制造的质量神话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个接连被戳穿。
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28日就此表态,称东丽数据"动摇了公平交易的根基",而且"曝出各种问题的是代表日本的跨国企业,这令人遗憾"。他要求各相关企业查明原因、防止再犯,以免"日本制造"丧失信誉。
二、解析--"日本制造"变"日本",背后原因值得深思
又是数据,日本汽车业怎么了?
近年来,日本制造业频现各类违规、丑闻或缺陷问题,让贴着"工匠精神"标签的 "日本制造"信誉一落千丈,跌下神坛。面对全球不断加剧的竞争,一些日本企业为了护住原有地盘不惜铤而走险。包括高田在内的诸多日本知名企业陆续出现问题,这意味着经济多年持续徘徊不前的日本,在内外多重因素叠加冲击下,难以守住在巅峰时期的质量水平,日本制造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汽车领域成为日本丑闻集中爆发的重灾区。汽车产业链非常长,一辆汽车涉及成千上万个零部件, 在质量管理方面难以做到万无一失,即使是以精益管理闻名全球的丰田,也未能独善其身,其严密的防火墙也有失效的时候,被供应链上的多家企业拖累,因为高田问题气囊而陆续召回相关汽车,因为神户制钢、三菱等材料问题而展开相关调查。
据内部调查显示,东丽HC为达到顾客要求,在产品检查阶段篡改用于制造汽车轮胎内衬帘布的涤纶工业丝的强度数据。帘布的作用主要是保护轮胎橡胶,抵抗车轮行进时的张力,对强度有很高的要求。
轮胎帘线(tire cord)是轮胎橡胶里的网子。橡胶本身不成形,它是包裹在网子上才成为轮胎的样子的。这一般是钢丝编织的,等于是骨架,橡胶就是肌肉和皮肤。所谓帘线是有误导性的。实际是钢材。就是把钢材的技术指标,进行了粉饰。人为把实际参数值进行提高。而这种被造了品质参数的钢材被用在了轮胎的制造上,可能的危害有轮胎寿命、轮胎性能、轮胎的坚固性等。一方面可能危害用户安全,一方面损害用户利益。
也就是说,在过去8年的时间里有大批不符合要求的轮胎已经销往世界各地,一旦由于数据篡改而造成轮胎出现质量问题,将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
但问题是,目前很难搜集到具体的证据,也就是具体的由于这种钢材导致轮胎出现品质问题,使具体用户遭到安全和金钱上的损失了,因此很难量刑和计算赔偿金额。
长期并瞒报,牵连极广
对于行为,日觉昭广在记者会上公然宣称,"早在去年7月,东丽HC就已掌握数据篡改情况,篡改数据行为并不违法,若神户制钢丑闻没有曝光,东丽原本不打算公开"。
这意味着行为不是个别员工的小范围行为,也不是偶尔的失误,而是日本制造企业从上至下的、全盘的、长期的和瞒报行为。
早在今年10月初日本神户制钢所丑闻曝光伊始,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在《跃跃御市:日系企业无处不在的与瞒报》一文中指出:"越来越多的被曝光表明,、瞒报几乎是日系企业娘胎里带来的劣根性"。到目前为止,日产汽车、斯巴鲁汽车、神户牛肉、日本商工组合中央金库(商工中金)、三菱材料相继被曝出,在把"日本制造"拉下神坛的同时,也让日系企业的劣根性暴露无遗。
对于此次行为,东丽社长日觉昭广已证实,"2008年4月至2016年7月,东丽HC累计出现149起数据篡改,向轮胎厂商等13家公司供应了不符合承诺标准的违规轮胎增强材料"。
而据中国国家质检总局11月15日消息,日本的轮胎企业普利司通向国家质检总局备案了召回,从11月16日起召回数量合计225511条旗下品牌耐驰客部分规格轮胎,从普利司通这一举动来看,其很可能牵涉在内。特别是其召回原因是:因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可能存在强度不足。特别是在低气压等情况下持续使用,轮胎发生过度变形的情况下,轮胎内部的胎体帘布的局部可能断裂,严重时可能造成轮胎漏气,存在安全隐患。
普利司通贵为世界三大轮胎巨头之一,已经是家喻户晓,在帕萨特、宝马5系、丰田兰德酷路泽等车型上都有使用。但除了普利司通,日本还有几大轮胎品牌--邓禄普、优科豪马、东洋、住友轮胎等。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回顾日本制造业发展史,也是相当励志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日本的产品价格低廉,质量差是众所周知的。"东洋货"绝对不是个褒义词。第二次世界大战几乎把日本的工业都破坏了,日本国土非常小,又缺乏天然。日本要从外国进口粮食、饲料和原料,就不得不出口较多的工业产品,否则,日本和日本人民就不能生存下去。要向海外出口,就要改变战前的价格低、质量差的状况。如果不是价格低质量好,就不能战胜国际竞争对手,赢得出口。日本于1946年就组织了质量管理研究小组,它不是由组织的,而是自由组织起来开始进行研究。参加这个小组的成员有大学的教师、有关的官员和厂方的技术人员,从1949年起,日本的质量管理活动正式开始,后来取得了极其丰硕的成果。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开始主导实施"质量救国"战略,不仅通过开展"产业合理化运动",面向广大企业积极倡导全面质量意识,并在国家战略层面将产品质量升级放在与产业结构调整、贸易立国、贸易振兴等政策同等重要的地位。其次,日本不断通过立法建立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完整法律体系,对企业的质量行为形成了强有力的倒逼机制和外部约束。再次,还建立了质量认证系统,形成质量标准的引导机制。此外,多次教育体系改革,并建立了一系列职业政策立法,成功打造了一个以培养高级能"工匠"型人才队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体系。
美国少有的有着东亚问题全局视野的学者傅高义于19年出版的《日本第一》通过对日本开展田野调查研究,为美国读者解释了日本崛起的背后原因。
然而,日本经济从1980年代末期开始走向停滞,不仅终止了持续了多年的高速增长,而且面临较为突出的产业结构问题,找不到可行的转型提升路径和动力。尤其近20年来,日本企业的溃败可以说是大规模的。我们可以从世界财富500强的榜单上窥见一些端倪。1996年时,财富500强榜单上的日本企业多达99家,与美国不相上下;20年后,到2016年,仅剩52家,比20年前,锐减了将近一半。
近年来屡屡被曝出的,确实打了"日本制造"的脸,其背后的原因是长期沉淀形成的痼疾,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任何好的制度都需要人来执行,人的精神没有了,什么制度也没有用。当然这不能抹杀制度的作用。由于制度本身也有系统性,所以如果要检讨这个问题,绝不是简单的企业经营压力、经济环境这么简单。政治和文化氛围,社会习惯甚至民族性格都有关系。
简单说,现在日本企业已经不像从前那么重视质量了,就像一位日本企业的社长说的,现在讨论质量的问题已经很难上董事会了。原因呢?一是躺在过往质量光环中睡觉,二是企业也好、资本也好,终究是逐利的,日本在二战之后迅速由垃圾一般的产品质量一跃而成为世界企业界、政商界的质量典范,成为全世界争相学习的对象。从根本上说,是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失败后,日本人有极大的危机意识,加上固有的纪律性,和一种追求极致的民族精神,这使得推动的一系列提升质量的举措迅速落实并取得效果。
但是,经过了经济腾飞的时代,甚至连美国都感到了日本经济的威胁,使得日本人总体上的危机意识大大减弱,层面也是如此。加上90年代泡沫破灭带来的经济震荡和接下来的持续低迷,日本企业经营压力越来越大,但是由奢入俭难啊!企业工资不能降,外部环境不理想,客户还要努力维系,怎么办?
也许开始的弄虚作真的是一时权宜之计,情急无奈。但是也许对于日本产品质量过于放心,用户都没有发现。于是这的胆子就会越来越大,加上日本普遍存在的不揭短文化,行为愈演愈烈。
从另一方面来说,随着中国、韩国等邻国制造业快速崛起,日本制造所承受的压力不断加大,原有的成本优势逐渐殆尽,而在竞争环境剧烈变化下,日本管理体制也暴露出深层次的危机。例如,起步比欧美晚的日本汽车制造业,凭着性价比等优势迅速在全球汽车市场杀出一条血路,这很大程度上与日本稳健设计的改革密不可分,追求以低成本设计和生产高稳定性的产品,未必每一个零部件都是用最好的,但重点把控关键零部件和关键参数,避开过量设计,这并非偷工减料,而是以相对科学的管理体系缩减成本。在选择供应商之初,日本企业往往设置非常高的门槛,经过层层严格筛选合作伙伴,一旦敲定供应商,则不轻易变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埋下了隐患,在长期建立的信任的关系里,如供应商因节约成本而动了手脚,这不轻易被发现,即使被发现问题,等级严森的日本企业在内部对此层层调查和核实,也未必快速取相应的措施,无疑为制造了机会。
此外,影响日本质量水平发挥的因素还有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日本老龄化日益严重,年轻一代缺乏父辈的拼劲和斗志,渐渐进入"低欲望社会"。为了打破沉闷的格局,一些日企甚至通过聘用部分中国年轻人,冀望以此产生鲶鱼效应。
当然这么说还是过于简单化,接下来就要看看日本企业界和,怎么对待这一个个倒下的多米诺骨牌,是藏起头当鸵鸟呢?还是认真反思,痛改前非。
三、前瞻--以邻为鉴,中国制造如何防微杜渐?
傅高义在新版《日本第一》的序言中仍再度肯定日本,认为"日本即使经过了失落的二十年,但属于日本第一时代的优良特质依旧存在,对于发展中国家甚至像美国和中国这样的大型经济体,仍能给予重要的启迪"。
傅高义《日本第一》
日本制造虽然跌下神坛,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依然是全球强劲的制造力量之一。在环境、信息、精密仪器、自动化、医药等技术领域,日本工业产品还是处于时代最前端的地位。在汽车产业上,日本爱信变速箱、三菱发动机以及松下锂电池等核心零部件也依然处于领先的位置。中国自2009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国,但大而不强,至今在不少核心零部件上还是依赖日本国际零部件供应链。而在二手车市场里,日系汽车品牌的残值率普遍高于其他汽车品牌,其市场竞争力也由此可见一斑。
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此前发布《中国现代化报告2015》显示,2010年中国工业水平比日本落后60多年。不过,从今日看来,如果挤掉日本制造一些的水份,中国制造与日本制造的差距明显缩小。走在前面的日本制造频频爆发的种种问题,也给中国企业也敲响警钟,亟待在技术创新、成本风控、管理机制等方面进一步提升自我。中国制造需要客观理性地看待日本制造这位竞争对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包括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以日本高端制造业的兴衰轨迹为鉴,中国更应该防微杜渐。从国家层面来说我们要坚持创新与质量为先的战略定位,从企业来说我们要有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同时,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四、总结
从日本神钢、三菱到东丽,日本制造的质量神话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个接连被戳穿。日本接连的,不一定就是日本制造的拐点,但一定是我们中国制造迈向中国质造之路的前车之鉴。在制造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国家战略层面的积极引导,更需要每一个企业担负起自身的社会责任,爱惜羽毛,因为任何一个漏洞都会成为木桶效应的短板,甚至让整个国家和社会背负难以挽回的损失。
不知道为什么,外国的负面新闻在我国总是能得到放大。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